随着电影《一九四二》热映,那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又重回人们视线当中。近日,在瀍河回族区金海马家居广场的一个商铺内,店主林炎乐向记者展示了几份自己收藏的1942年的人口买卖契约。这些契约成为那段历史的实物佐证。
林炎乐说,2003年,他曾在老城区新街附近淘到一批旧时的地契、房契等物。随着电影《一九四二》热映,老林想起其中一份人口买卖契约,落款处有“民国三十一年”字样,也就是1942年。
记者看到,这些卖身契约写在土宣纸上,字迹清楚、保存完整。其中一份内容为:“立字帖人陈万年,因正用,于民国三十一年将妾郑氏卖给姑表兄。现今上方有令,凡在三十年八月七日至三十二年三月四日所有典当买卖房屋土地人口一律按原价准予赎回,尚因亲属关系同人说合,买方附加法币七万块整,即日交钱两清,各无异说,若有亲族纠葛卖方一面承认,恐口不凭立字为证。立字人陈万年,同人王志仁,助理员闫校。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立。”
林炎乐认为,这应该是一份续契,是买方给卖方续费的一份契约。“听老人讲,1942年是年馑儿(灾荒年),这份契约是河南大灾荒最直接的证据,也反映出那段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他说。
右图 林炎乐和他收藏的契约。
本报记者 鲁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