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发) |
|
(资料图片)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 | |
核心提示
没有ABS制动系统(自动防抱死系统)和EBD系统(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等多项配置,刹车鼓尺寸小于正常,经常踩不住刹车,价格却比配置齐全的同品牌车高出近一倍——武汉市内营运的万余辆新爱丽舍出租车,近日被曝刹车制动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引发公众关注。
穿行在武汉大街小巷的出租车是不是“流动炸弹”?出租车司机和乘客安全有没有保障?低配置出租车是如何进入市场的?
1 制动性能差,出租车成潜在“流动炸弹”
据报道,武汉目前运营的1.5万多辆出租车中有1.3万辆为新更换的东风雪铁龙新爱丽舍出租车。这些车辆并未像市场上销售的同款汽车一样安装ABS和EBD,且刹车鼓直径也比公开发售版汽车小4厘米,制动效果差,导致交通事故明显增多。
一些出租车司机表示,刹车制动系统“减配”的出租车很容易发生追尾事故,而武汉市大多数出租车都使用天然气燃料,后备厢中均装有天然气气罐,因此,这些“减配”出租车便好像一颗颗“流动炸弹”,威胁着司机、乘客以及城市的交通安全。
新爱丽舍轿车是由东风汽车公司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合资兴建的神龙汽车公司生产。媒体曝光当日,神龙公司发布公告称,神龙爱丽舍不带ABS的出租车车主,可到各特约经销店分批进行车辆免费检测,查找安全隐患,若发现因厂家产品质量引起的问题,公司将免费维修处理。
此外,神龙公司强调,新爱丽舍出租汽车无论是否安装了ABS制动系统,均符合国家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和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但一些出租车司机对于神龙公司的说法并不认同。开了14年出租车的武汉华昌出租车公司司机张毅说,2010年年底,他驾驶的出租车换成新爱丽舍车型后,就发现刹车不好使,遭遇过下雨天刹车车辆失控的情况。
2 令人费解的“低配高卖”
除安全隐患外,武汉出租车“低配高卖”是公众关注的另一焦点。与公开销售的爱丽舍私家车相比,减配后的出租车被发现售价高出近一倍。
去年5月,武汉出租车司机梅先生以12.5万元的价格从出租车公司“买断”一辆新爱丽舍出租车。让他纳闷的是,在4S店内同款装有ABS和EBD系统的爱丽舍私家车6万元至7万元就能成交。为何出租车价格如此之高?而且自己拿到的还是一辆“减配”车?
武汉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陈佑湘回应称,神龙公司出售的带ABS制动系统配置的私家车版新爱丽舍指导价为7.38万元,而不带ABS的新爱丽舍出租汽车指导价为6.98万元。出租车司机向公司缴纳的12万多元,不仅包含了购车款,还包含有出租运营设施费、承包费等费用。
他说,按现行规定,行业管理部门批准车辆更新,由企业直接到神龙公司购买,车款由购车企业直接交付给神龙公司,双方买卖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然而,不少出租车司机对此持有异议。出租车司机许振林认为,私家车版新爱丽舍市场指导价虽是7万多元,但实际在4S店内6.2万元左右就能成交,而出租车购车价仍要近7万元,“难道出租车集体大量采购价优惠幅度还赶不上消费者单独购买?”
而一位孙姓出租车司机提供的出租车租赁协议显示,承包出租车5年运营权的驾驶员,每月须向运营公司缴纳4764元“份子钱”,其中明确车辆折旧费为每月1294元。按此计算,驾驶员给运营公司的车辆折旧总值为7.7万余元,明显要比私家车成交价高出一大截,“这其中的差额利润哪儿去了?”
3 低品质车何以进入出租车领域?
武昌一位出租车车主对记者说:“去年更换的新爱丽舍质量确实太烂,晴天开到60码,稍一用力踩刹车汽车就‘偏头’。还不要说雨天,只要路面有点水,开快点就容易失控。”他的新车上路一年时间内,就换了五六个前保险杠。
公众普遍认为,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出租车的安全性能应高于普通私家车。有业内人士指出,爱丽舍车型在2003年进入国内市场时,全系标配ABS系统,而神龙公司此次特意生产这些减装刹车安全系统的新爱丽舍车型,且被政府部门确定为出租车专用车型,着实令人费解。
对于记者提出的选择出租车车型是否经过公开招投标等疑问,武汉市交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均避而不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教授认为,“问题出租车”反映出政府部门在行业监管中存在缺位、越位行为,造成生产厂家对出租车市场的强势垄断,有可能滋生内幕交易与利益输送等问题。
还有专家提出,虽然目前国内尚无强制标准,但参照国外经验,出租车作为高频率使用的公共交通工具,其安全性能保障理应比普通私家车更高。
(据新华社武汉12月6日专电)
问题出租车不是召回那么简单
媒体披露,武汉近1.3万辆新出租车,是被强制以高价购买、无ABS、刹车盘小于正常尺寸的“缩水版”车。目前,武汉市政府正在调查处理。
媒体曝光之后,当地政府迅速进行调查,相关企业也表示对出现问题的出租车立即召回。然而,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负责态度,为什么在事情发生之后才姗姗来迟?据报道,缩水版出租车的制动距离比正常多了7.7米、时间慢了1.04秒。在紧急情况下,制动多一米、刹车慢一秒,都可能导致生命的瞬间消失,而每一位市民都可能是搭乘问题出租车的那一个人。
问题出租车应该召回,但是追问和反思不能停止:究竟是企业的生产疏忽,还是主管部门的行政过失?事关所有市民的出行安全,应该迅速彻查事情真相、找出相关责任人,不容半点含糊。长远来看,出租车的采购方式、厂家生产资质以及购车资金运作等,都应该向公众及时公开。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