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4版:财 经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扶持小微企业 助力就业创业
洛阳首届十大商界领袖评选活动启动
“红盾护农”为全国农户挽回损失8565万元
土桥村催花农户渴望抱团发展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2 年 12 月 7 日 星期    【打印】  
掌握技术早、小有规模,但难以抓住市场——
土桥村催花农户渴望抱团发展
土桥村农户在打理将于元旦、春节上市的催花牡丹。
    眼下,预备元旦、春节前后上市的催花牡丹已进入种苗移盆阶段。虽然近年来催花牡丹售价一路走高,但对于农户来说,欣喜之余也有忧愁——相比那些竞争力强、规模化运作的催花企业,产品单一、各自为战的家庭式生产令他们明显处于劣势。

    价格一路攀升,农户喜上眉梢

    老城区邙山街道办事处土桥村,是远近闻名的催花牡丹专业村,农户二三十年前就掌握了催花技术。从村里大小不一的催花温棚以及进村路旁各类催花牡丹销售招牌上,不难看出这里的催花牡丹已成规模。

    土桥村农户卫建涛,从事催花牡丹行业已近20年,在当地小有名气。除了平时销售牡丹种苗之外,春节前后的催花牡丹是他又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卫建涛说,2010年前,单盆“洛阳红”春节期间售价在四五十元,除去成本,利润并不高。从2010年至今,催花牡丹售价每年上涨:2010年,单盆“洛阳红”的售价在80元左右,去年则涨至100多元。

    价格涨了,农户每年预备春节上市的催化牡丹盆数也逐年增加。2010年,卫建涛上市的3000盆催花牡丹全部卖完,去年上市的4000盆销路也很好。今年,他准备了6000盆。

    “这两年,我们明显感觉到,除了外地来洛购花的客人外,本地一些单位购花的数量也在增加。”卫建涛说,近年来,在政府倡导和扶持下,牡丹盆花知名度在提高,销路也在不断拓展。

    创新品种却遭市场冷遇

    2010年前,土桥村的多数农户的催花品种以“洛阳红”为主,因为这个品种催出的花径大色好,而且技术比较成熟,可因为品种单一,对购花客户也缺乏吸引力。为了打出特色牌,少数农户尝试向催花牡丹新品种发展。

    2010年,在老城区牡丹办的帮助下,卫建涛等农户筛选出催花性状良好、质量指标稳定的其他几个品种用于催花尝试,基本掌握了“卷叶红”等品种的相关技术,实现了春节前后上市。

    但卫建涛说,他们本以为推出新品会“名利双收”,然而,两年来的结果表明,尽管催花牡丹新品种摆在温棚中最醒目的位置,但因价格比“洛阳红”高不少,再加上消费者对新品种能不能如期开花、花开质量等方面又不放心,买者寥寥。

    “今年,我预备的新品种催花牡丹又有四五种100多盆,可卖得咋样心里还是没底。”卫建涛说。

    农户期待抱团,走规模发展之路

    为何辛辛苦苦研究成功的催花新品却推不出去?农户在几经挫折之后也有了新的认识。

    卫建涛说,土桥村在催花牡丹行业中非常有名,客人从各地慕名而来,让农户不需专门外出推销。可近年来,农户这种家庭式的生产销售,已经明显受到局限。

    “同样是‘洛阳红’,在我们这里一盆卖百八十元,可经过专业公司包装、运作后,价钱几乎翻倍。”卫建涛说。

    我们从老城区牡丹办了解到,我市春节催花牡丹市场日渐红火,产销出现规模化公司式、家庭式两种模式,销售量冰火两重天。自产自销的农户,越发觉得花难卖了,有时农户之间还打起了价格战。

    卫建涛说,农户已经认识到“各自为战”的弊端。论规模,土桥农户零散分布式的发展,比不过一个连片发展的专门催花企业;论质量,尽管农户掌握了催花技术,可催花质量参差不齐,而专业化公司催出的盆花质量有保证;论销路,农户依然是靠坐等顾客上门,专业公司则能拿到订单,以较高价格销往大城市。

    “这几年,我市对牡丹产业发展出台了多项补贴扶持政策,可因我们都是各自发展,按照补贴政策要求的面积等标准,多数人无法享受到这些好政策。”卫建涛说。

    眼下,不少农户意识到,必须抱团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可他们又不知道该如何趟出这样一条新路,期待相关部门予以扶持引导,让土桥村催花牡丹走上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本报记者 张喜逢 通讯员 孙海洲 文/图

3上一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