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在洛阳,他看到豫剧《穆桂英挂帅》,觉得这出戏不好,怎么能让女人当元帅?为此,陪同人员熊向晖跟他争论起来。后来,中方还欲以《木兰从军》招待蒙哥马利,被周恩来制止了。
周总理是海归,他明白,中国文化虽好,但不能靠灌输赢得外国人的尊重。
1961年,瑞典人林德奎斯特(林西莉)来到北京,学习汉语和古琴。她发现,越深入学习汉字,越被汉字所反映的现实所吸引。她经常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城里转,走访西北乡村,寻找这个古老国度的文化底蕴。没人逼着她这么干。
林西莉明白,中国文化是好,但养在深闺人未识,外国人想理解不容易。
全球化让人类价值在走向趋同的过程中产生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交流与碰撞。面向世界,需要包装。所以,有人把元宵节称为“中国的狂欢节”,把农历七夕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这就好像周总理把梁祝故事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虽然这被质疑为“用西方的筐装中国的菜”,但是文化自信绝不等于文化洁癖。
历史上的中国,从来不怕吃牛羊肉就会变成牛羊,以包容心态海纳百川。胡琴、琵琶——我们现在叫作民乐或国乐,都是来自于中亚。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也跟国外先进思想以及学说的输入有莫大关系。需要明确的是,这输入不是外国人强行输入,而是中国人自己主动引进的,比如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
百年来,欧美等西方国家文化输入中国的,肯定大于中国文化的输出,可这没有什么害处。文化的强国范儿来自文化自信,而自信源自实力,成于包容。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