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2月3日,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开始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狄仁杰真相》,同名图书也将于近期上市。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于赓哲教授表示,狄仁杰不仅是“神探”,更是卓越的政治家,而且作为武周朝的重臣,狄仁杰和洛阳也有着不解之缘。
■狄公确系“神探”,元芳查无此人
近年来,随着相关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在不少人心中,狄仁杰俨然成了“大唐福尔摩斯”。研究隋唐历史的于赓哲表示,狄大人确系“神探”。
在唐代的不少传奇文学中,狄仁杰已经成了主角。在清人著的《狄公传》中,作者用60回的篇幅,讲了狄公判的6个案子。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据此发挥,写了一部《大唐狄公传》,狄仁杰更成了“神探”的代名词。
据史籍记载,公元675年,狄仁杰被召入长安,当了大理寺丞,一年断案17800起。这个惊人的数字意味着,他即使一年中一天都不休息,平均每天也要断案49起。对于这个夸张的数字,于赓哲解释说,大理寺丞相当于司法部高级官员,因此狄仁杰断案主要是对卷宗进行复审,且极有可能有自己的团队,他只负责最核心的工作,如发现案件疑点等,且史载狄仁杰是个工作狂,常常加班加点,因此一年看一万多起案子也是有可能的。不过,当时的史料中并未记录这些案件的细节,因此影视作品中的案件皆为虚构,无迹可考。
对于因“元芳体”而爆红的李元芳,于赓哲表示,史籍中并无相关记载,应为影视作品的虚构,“并无资料记载有哪些助手始终跟随狄仁杰”。而剧中李元芳的官职“千牛卫大将军”,在历史上确实存在,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备局局长,主要负责皇室及宫廷安全,跟狄仁杰这样的地方大员也是没有关系的。
■ 关于狄仁杰墓,他有“一家之言”
女皇武则天定都洛阳,作为武周时期的重臣,狄仁杰也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据称狄仁杰的墓、故居都在洛阳。
于赓哲说,唐代史料中没有记载狄仁杰故居及墓的具体位置,20世纪90年代,在孟津县平乐镇上屯村出土了唐狄兼谟墓志,狄兼谟为狄仁杰从曾孙,墓志里说狄兼谟的墓在狄仁杰墓附近,他因此认为狄仁杰也埋葬于附近。
狄仁杰生于山西却葬于洛阳,可能一则是因为他已经在此定居,二则是符合唐人“葬于北邙”的习惯。唐代人以北邙为丧葬形胜之地,很多不是洛阳籍贯的人埋葬于此,因此狄家家族墓地在此,狄家住在孟津范围内也是极有可能的。
对于白马寺内的狄仁杰墓,于赓哲则认为应为后世的误解。白马寺的所谓狄仁杰墓,因为神道碑上有“梁国公”字样而被认为是狄仁杰墓,因为狄仁杰被封为“梁国公”,殊不知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也被封过“梁国公”。薛怀义生前还曾担任过白马寺住持,后因为争风吃醋、胡作非为得罪武则天,武则天授意太平公主将其杀死。《旧唐书》载薛怀义的尸体被送回了白马寺,那么他被埋葬于此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唐代寺庙住持圆寂之后埋骨于本寺是很常见的。
■ 称颂袁公瑜,与正史出入较大
洛阳碑志拓片博物馆存有狄仁杰撰写的袁公瑜墓志铭拓片,该墓志铭显示,狄仁杰对袁公瑜多有称颂,赞其“君素多耿直,志不苟容”。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正史中的袁公瑜并非耿直、忠良的臣子,反而是陷害忠良的“白脸奸臣”,并频频出现于《新唐书·奸臣传》中。
于赓哲对此解释,袁公瑜的主要劣迹是告状揭发裴行俭,使其获罪贬官。当时裴行俭正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密谋阻止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袁公瑜前去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尽。那时长孙无忌已经被流放到黔州。
于赓哲认为袁公瑜跟来俊臣之类的酷吏还是有区别的,且对朝政有贡献,如他曾经匿名弹劾宰相许圉(yǔ)师之子逞强伤人,还曾带兵在边疆作战。
袁公瑜的主要劣迹发生于武则天刚当皇后时,当时狄仁杰官职并不高,可能与袁公瑜并无过深的交情。等到狄仁杰登上高位,他所看到的袁公瑜是一个比较干练的官员,所以对其多有称颂也是可以理解的。
■ 与女皇无暧昧,复李唐有奇功
狄仁杰深得女皇武则天的信任,被她称为“国老”。两人常促膝交谈,对于狄仁杰的意见,武则天即使心有不悦,也会“每屈意从之”。狄仁杰70岁时还在武周政权中身居高位,武则天还特许狄仁杰入朝觐见可以不跪。公元700年,狄仁杰逝世,武则天深感哀痛,甚至罢朝三日。狄仁杰是武则天最好的助手,帮助她驾驶帝国的航船,多次驶过了激流和险滩。
一些文学作品因此称两者关系暧昧,于赓哲对此认为,这完全是艺术虚构,两者是纯粹的政治关系。
在李唐复国的过程中,狄仁杰更是居功甚伟。武则天晚年在立嗣问题上犹豫不决,她的儿子和侄子也争夺不休。狄仁杰一面劝谏,希望武则天传位于其子;另一方面则举荐张柬之等人,而这些手掌军政大权的狄公门生,后来成为发动“神龙政变”、光复李唐的重要人物。
本报记者 王文斌
相关链接
于赓哲简介
于赓哲,1971年6月出生,陕西咸阳人,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隋唐史教学、研究工作。于赓哲教授治学严谨,讲课深入浅出,深受学生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