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书法作品展览评选结果日前揭晓,我市书法家季平的小楷获佳作奖二等奖,刘伊明的行书、刘聚森的草书分获佳作奖三等奖,王鸿斌的行草书进入佳作奖入展名单。我市继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得“大满贯”后,此次获奖入展综合成绩居全国地级市之首。书法艺术为何在洛阳具有不竭的生命力?
1 历史浸润 源远流长
历史的浸润,使得洛阳书法文化源远流长。洛阳是中国书法的主要发源地,古文记载的“河图洛书”“仓颉造字”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鸣说,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历史,洛阳从不曾缺席。金文、行书、章草、飞白书、真书、魏碑等代表着时代风范的书体,相继在洛阳问世或变革。
十三朝古都,使得洛阳成为历代书法宗师的活动中心。张芝、许慎、钟繇、梁鹄、胡昭、韦诞、嵇康、卫权、陆机、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褚遂良、薛稷、杨凝式、王铎……这些书法名家沿着东汉、曹魏、西晋、隋唐、五代、明清的历史脉络,纷纷于洛阳各献其艺、大放异彩。
并非只名留书史,洛阳还留有书法文化的丰厚遗存。西有“千唐志斋”,北有大量“邙洛墓志”,南有“龙门二十品”,东有张旭《严仁墓志》、颜真卿《郭虚己墓志》等……这些艺术瑰宝,品类之多、数量之众、艺术价值之高,奠定了洛阳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历史地位。
2 群众基础 广泛深厚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中国书法最高奖,每三年举办一届。
2009年,在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评选活动中,我市书法家就曾取得“大满贯”的成绩,令全国书法界瞩目。
对此,王鸣表示,良好的群众基础,为洛阳书法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入展本届兰亭奖的四位获奖者是洛阳众多书法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年龄不同、经历各异、职业不同,与之相应的是洛阳各行各业活跃着成千上万书法爱好者的身影。”王鸣说,偃师、新安、孟津、洛宁,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的53个“中国书法之乡”中,洛阳是唯一“花开四朵”的地级市。
在这些书法之乡,书法艺术正以不同的形式向乡村、学校、企业延伸。
以首批入选书法之乡的偃师为例,从1985年成立书法家协会开始,十几年来分会不仅设立到翟镇、山化、首阳山等基层乡镇,还成立了老年、市直、电力等分会,还有不少学校设立专门的书法课,作为特色素质教育。每年的偃师市西亳文化艺术节,更是将千人书画大赛作为保留项目,来自乡镇、学校的代表队,现场挥毫泼墨、交流切磋。
这样的书法创作交流,几乎遍布河洛大地。
与此同时,专业书法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并逐渐呈现年轻化态势。目前,我市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10多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1200多人。从年龄来看,青年书法家占了国家级会员的近2/3。
3 创新谋划 继承发扬
伴随着对书法历史文化的不断发掘,我市书法创作队伍日益壮大。近年来,洛阳书法家立足传统、勇于创新,在国内各种比赛中屡获佳绩,提升了洛阳书法在全国的影响力。
在王鸣看来,书法艺术的发展,要继承更要创新。基于此,市书法家协会目前正打造“河洛书风”和“龙门方阵”两个品牌。
“一个是要发现和培养新人,一个是要对外拓展文化品牌。”王鸣介绍,“河洛书风”以书法大展赛为基本形式,发扬我们当地丰富的文化优势,在活动中发现和培养新人,形成区域性文化品牌。“龙门方阵”是对外打造的文化品牌,通过个展、联展、交流展的方式宣传洛阳文化。两个文化品牌作为双年展,每两年一次,轮回展出。
本月初,首届“河洛书风”大展赛征稿工作结束,尽管对作品要求达到国展规格,但当质量颇高的近600件作品蜂拥而至时,组委会成员们还是又惊又喜。如今,近300件入选作品正在编纂中,并将作为书法类唯一作品,收进《中国辉煌大型历史文化档案文献丛书》,录入国家文化艺术档案及电子数据库。下月,这批由我市书法艺术家精心创作的作品将以团体方式展出。
本报见习记者 武怡晗
相关链接
书法字体
书法字体,传统共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大类。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为若干小的门类,如篆书又分大篆、小篆,草书又分章草、今草、狂草,楷书又分唐楷、魏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