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昔日官宦第 背后故事多
白元村: 伊水河畔文化明珠 交通便利工商兴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12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薛村古宅:
昔日官宦第 背后故事多
农家院里生火做饭的老人
“大夫第”后院主宅的绣楼
村头奔跑的孩子
“大宗门第”门头上精美的木雕和砖雕
老式民居的木门
“骑尉门第”照壁上的“龙头福”砖雕
薛村一隅
    出新安县城,沿公路向西北方向行驶约10公里,我们便到了铁门镇薛村。该村至今保留着一处布局俨然、古朴雅致的古宅区。古宅区面积不大,周围被村中新建住房环绕,一条坑洼不平、长约百米的东西向老街横穿其中。街道两旁的深宅大院多以石条奠基,规划有致。

    村中的吕百臻老人熟知古宅历史,据他介绍,目前村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宅有4座,分别被村民称为“大夫第”“骑尉门第”“大宗门第”和“参军第”,其中前三座宅院位于老街北侧,“参军第”位于老街南侧。

    “大夫第”和“骑尉门第”比邻,坐落于老街的西头。两宅风格相近,皆为四进的深宅大院。它们坐北朝南,进深约60米,宽约11米。门楼有两层,宽约2米,高约5米,砖雕、木雕构件丰富多彩,寓意吉祥富贵。

    步入“大夫第”,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着过厅、主宅、裙楼和花园,形成3个小院和1个花园。各小院之间留有过道,旁开侧门,旧时庭院中的奴仆女眷多从侧门出入。“骑尉门第”格局与“大夫第”相同,但其院中房屋多已不存,只留下进门的一面照壁,照壁中央为砖雕的“龙头福”,字体灵动,相传为华山高僧所书。

    “大宗门第”坐落于老街东头。吕百臻说,其独特之处在于按风水学中“凤凰展翅”的格局设计、建造,其结构后窄前宽,以最后面的正房两端为起点,逐渐向前呈扇形布局,中轴线上的正房逐层加宽:最后面的上房面阔三间,中间的过厅面阔四间,而到了临街的倒座儿则成了面阔五间,设计巧妙。宅中至今仍保留着一个完整的照壁,上面的砖雕图案“凤凰逗麒麟”栩栩如生。

    更具规模的“参军第”位于老街南面,它坐北朝南,更为宽敞,临街房、过厅、二厅和上房均面阔五间,各小院中的对厦皆出前檐,形成走廊。整座院子东设小巷,西有花园,档次很高。

    村中还零星分布着多处老式民居。在这些古民居及村中吕氏宗祠的背后,有着吕维祺世家的兴衰变迁。

    吕维祺,明代著名理学家,新安县人,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出任南京兵部尚书,后因“剿寇不力”归居洛阳。李自成率军攻陷洛阳后,吕维祺被俘,农民军中有人知其品行端正,欲释放他,但他“不辱大节”,在周公庙内引颈受死。死后,他被朝廷追封为太傅,谥号忠节。

    吕维祺的胞弟吕维祮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吕维褆均住在新安县城。吕维祺死后,两人受到株连相继死去,家族中的其他人四散逃命。吕维褆的母亲田氏带着父母双亡的5岁小孙子吕兆琚逃到了薛村娘家。由此,吕家人开始在薛村生活、繁衍。

    到了清代,由于重视教育,耕读不辍,吕氏家族多人为官,重新腾达。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时年45岁的吕兆琚据京城豪华官宅的样式,在村中同时建起了3座深宅大院,包括“大夫第”“骑尉门第”等。22年后,其子吕健恒又率子孙建起“大宗门第”。薛村的吕氏后人在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人才辈出,多人拜官,“参军第”及吕氏宗祠即建于这一时期。

    如今,这些古宅多已无人居住。在时光的流逝中,它们渐渐朽坏,不复当年繁华。但薛村人仍悉心照看着这些古宅,守护着先民赐予的骄傲。村中老人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对这些古宅予以修缮保护,“给子孙后代留个念想”。

    本报记者 王文斌 通讯员 赵硕/文 记者 曾宪平/图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