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当前,推进机制不够健全,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如何进一步扭转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助推我市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连日来,我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网友纷纷就此话题发表看法。
文化产业需要更多“阳光雨露”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今年8月底,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继2011年之后,我市今年9月再度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成为全省唯一两度获此殊荣的城市。
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虽然初见成效,不过文化产业的推进机制方面却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市文产办的调研报告显示,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体制改革的领导机制没有理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各级机构不够健全,力量薄弱。各成员单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
资金瓶颈问题突出,财政投入少,社会融资难,财政资金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资金保障机制没有建立。
政策引导激励机制尚未建立,良好发展环境尚未形成。国家、省及我市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由于管理运作机制不够健全,致使政策落实并未完全到位,影响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引导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良好发展环境的形成。
文化改革发展绩效考评机制没有建立,工作机制不够健全。我市目前没有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核办法,无法充分调动各县(市)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对此,市文产办主任王庆表示,强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关部门须改变观念,在完善和落实各项机制方面寻求突破。
创新体制机制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文化产业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没有体制机制的创新,就无法实现我市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这是众多专家学者达成的基本共识。
王庆说,创新体制机制,要建立健全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适度采取宏观调控的方式,促使资源有效整合,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和平台。要加强上级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的解读,配套出台地方政策和法规,指导我市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洛阳伊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耀光表示,我市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精品力作不多,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需要建立奖励机制。他建议恢复设立洛阳文学艺术“牡丹奖”,对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文化精品给予重奖。建立重点文艺作品创作扶持专项资金,扶持文学、艺术各领域的精品力作。
网友“星夜独行”认为,要实现我市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不仅要在宏观层面上创新管理体制,还需要从微观层面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确立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该网友建议,建立健全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充分利用民营企业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上具有的独特优势,把民营企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引导他们有选择地进入文化产业,在实现企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同时,积极为我市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广开渠道 引来源头活水
资金不足是许多文化企业在创业之初面临的共性难题。洛阳锐泽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亚强认为,构建全方位的投融资渠道,给文化产业引来源头活水,是当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亚强建议,要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培育规范的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企业建立自身信用档案,加强财务信息披露,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贷款资料。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接,鼓励利用国家各方面资金为文化产业服务,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积极进入文化产业。同时,可适度增加市级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的规模,集中有限资金,重点投入大项目建设。每年筛选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园区进行重点扶持,尽快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聚区。
洛阳市隆方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春龙建议,我市应支持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利用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投资开发战略性、先导性文化项目。积极引进外资投资文化产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上市。鼓励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鼓励文化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
徐春龙还建议,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商业银行对符合信贷条件的文化企业,可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内给予利率优惠。我市也可以鼓励金融机构拓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的保险服务,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组建各类文化投资公司。
本报记者 孟山 姜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