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夷齐殉节首阳山 墓葬难寻名永传
潞泽会馆:昔日晋商“办事处”而今“改行”展民俗
单超:协助皇帝除外戚 身为宦官而封侯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1 月 8 日 星期    【打印】  
夷齐殉节首阳山 墓葬难寻名永传
□本报记者 李迎博 通讯员 黄伟伟
首阳山上有一通为伯夷、叔齐立的碑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偃师市北部的首阳山,因历史名人伯夷、叔齐而名扬天下。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两兄弟先是相让王位,隐居于首阳山;后因不满周王以臣伐君,不食周粟以身殉节,其宽仁的德行和死节的精神广为后世传颂。

    1 伯夷与叔齐 长眠首阳山

    偃师市北部横贯着一段绵延起伏的邙岭,此岭绝大部分为土岭,但有十几公里是石山。石山最高峰高359米,以首见日出故名首阳山。这里因为历史名人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而名扬天下,伯夷、叔齐墓于1981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再探寻伯夷、叔齐的墓已经很费劲了,但是在首阳山上有一舜帝庙,庙西不远处有一座红亭子,亭南坡上有一通为伯夷、叔齐立的碑,碑面显示该碑刻于1988年。据当地人介绍,原偃师塔庄村北保存有一通石碑,中间刻“古贤人伯夷叔齐墓”,右边刻“正北至首阳山墓冢二千八百八十八步”,左边刻“乾隆十五年五月下浣立”,碑阴刻《夷齐隐首阳山辨》一篇,400余字,碑现存于偃师商城博物馆。

    2 先扣马而谏 后不食周粟

    不少人都知道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但伯夷、叔齐究竟何许人也?

    据说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孤竹国(位于今河北卢龙)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国国君年老须有人继承王位时,看叔齐聪明,就命将其立为国君。

    孤竹国国君死后,叔齐认为,按世袭制应由兄长伯夷继位。伯夷说:“父命也,不可违。”为让其弟叔齐继位,伯夷离家出走。叔齐想,要让兄长继位,我就应远走高飞,于是也悄然离去。伯夷、叔齐离开孤竹国之后,听说周文王贤明,不约而同地都到周国定居,与周文王关系良好。

    后来,周文王去世,周武王继位,在姜尚辅佐下组织联军,与诸侯会盟于孟津,然后誓师讨商伐纣。伯夷、叔齐听说之后非常气愤,认为周武王的行为实为犯上作乱、不忠不孝,于是冒着生命危险,跑到黄河岸边周兵经过的地方,拦住周武王的马斥责说:“先王尸骨未寒,你们却大动干戈,这能算孝吗?你是臣子,却犯上作乱,这能算忠吗?”周武王的侍卫要杀掉这俩胆敢拦道的顽固派,而周武王采纳了姜尚的建议,放了他们一条生路。今孟津县会盟镇有一个扣马村,就是因伯夷、叔齐“扣马而谏”而得名。

    周人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攻势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兄弟认为做周朝的百姓是一种耻辱,于是二人便隐居于首阳山上,且不食周粟而整日靠采集野果充饥,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

    3 让位又殉节 被儒家推崇

    伯夷、叔齐兄弟不为王位相争而相让,因不满周王以臣伐君最终以身殉节的行为,自古以来就广为传颂,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说:“古之贤人也。”子贡又问:“他们对所做的事不觉得后悔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没有什么后悔的。”孔子后来又进一步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如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春秋战国时期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伯夷、叔齐的这种行为非常赞赏,评论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综观伯夷、叔齐二人的一生,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引人注目的功业,但其所作所为没有一私一毫的私欲存于其中,自觉地践行着儒家倡导的仁义节操。

    (感谢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提供相关资料)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