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嵩县这样不走寻常路
城村村:张氏旧宅留遗存 红薯粉条扬美名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3 年 1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城村村:张氏旧宅留遗存 红薯粉条扬美名
房舍内精致的“顶子床”
    ■往事如烟

    河底镇城村村的四周,过去曾有城墙环绕,当时城门高耸,村南还有护城河,该村因此得名城村。据村民张保堂介绍,公元11世纪张氏祖先便定居城村村,至十五代传人张淳时,张家已是大户,良田较多,骡马成群。

    据张氏家谱记载,郎中张淳精通医道,因医术精湛积累下产业。至其子张九思时,张氏家业更是大得惊人。洛宁县相关史料称,清乾隆、嘉庆年间,张九思甚至是豫西首富,他在永宁(今洛宁县)、宜阳、渑池等地有千余顷耕地,方圆数百里都有他的佃户,年租万石。

    张九思的次子张师周曾为盐运使,被封为朝仪大夫,位尊差肥。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张家开始扩宅建院。至清同治年间,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张氏宅院已占地约1.5万平方米,由近40座大院千间房屋组成。

    现存建筑坐北朝南,保存较好的有五宅合一的“五连院”、四宅合一的“四连院”、双龙桥等。由于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珍品,2006年,张氏旧宅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夯土墙环绕张氏旧宅四周。进入宅内,各院落皆由院门、东西厢房及上房构成“四合院”式建筑。其中,上房面阔三间,屋脊装饰精巧;厢房则面阔五间或六间,为单面建筑,与相邻院落的厢房共用一面后墙。

    宅院选材和做工都极为考究,多以青石为阶,青砖筑墙,前后出檐,屋脊雕花。布局也独出机杼,如将5个建筑结构相同的“四合院”连在一起,组成“五连院”。整个大院按家族成员的关系分配使用,方砖铺地,廊道相接,各院互通。

    在一间房舍中,精致的“顶子床”从床腿到床架都雕刻着各种图案。据村中老人介绍,张氏宅院里当年的家具皆选材上成,做工精美。

    此外,宅院精美的石雕也令村中老人念念不忘:当时,宅院大门口立有造型精美的石狮、石鼓等石雕,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富于变化。各大院的迎门墙也大都镶嵌有“土地神”。

    历经200多年沧桑,我们透过张氏旧宅的木雕和石刻,仍可遥想宅院昔年的胜景。木雕的图案丰富多彩: “耕读传家”“荷花莲藕”“麒麟送子”“松鹤延年”……精雕细琢,栩栩如生,寓意丰富,既表现主人的审美趣味,也表达了居住者对生活的美好期冀。

    ■人文地理

    城村村位于河底镇镇政府南4公里处。全村现有村民1400人,耕地约3000亩,其中种植红薯1000多亩。红薯种植和加工是该村不少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今日城村

    在前往城村村的路上,我们看到好几家制作红薯粉条的厂家,载着红薯淀粉的农用三轮车进进出出,厂房内机器轰鸣。

    据随行的镇干部介绍,由于河底镇多为红黏土,气候条件也适宜红薯生长,所以当地有悠久的红薯种植历史。由于红薯产量较高,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当地人多以此为主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红薯不再是当地人的口粮,红薯种植和加工成为当地人重要的经济来源。

    对于这种变化,广种红薯的城村人也深有体会。该村村干部张勤明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目前,红薯亩产约2500公斤,按目前当地1.4元/公斤计算,除去成本,每亩可收益3000多元。一般在每年的三四月,村民将育好的苗栽植在田间,10月就可以收获。较之烟叶等其他经济作物,红薯的田间管理并不复杂。

    张勤明说,如果加工成红薯淀粉和粉条,种植户的收益则更加可观。基本上,1.5公斤红薯可以制成0.5公斤粉条,一般的粉条目前每公斤约16元。由于城村人制作粉条很少使用机器或添加剂,多采用传统手法纯手工制作,自然冷冻,自然晒干,制成的粉条味道纯正,久煮不糊,因此粉条的销售情况也一直不错。

    张勤明表示,在扩大红薯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城村村将依托张氏旧宅这一文化资源,争取为村民带来更多实惠。

    本报记者 王文斌 特约记者 赵笑菊 通讯员 程新涛 文/图

3上一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