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9年第一盘立体声卡带《蔷薇处处开》(朱逢博演唱)面世,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已走过33年。这期间出版了多少张专辑?涌现了多少歌手、乐队、制作人?又有多少音乐深深走进人们的心里?或许很难找到答案。去年年底,“回声33年(1979—2011)”内地流行音乐回顾与展望系列活动甫一启动,就吸引了不少关注。
1 为内地流行音乐留下史料
“回声33年”系列活动组委会秘书长是太和麦田音乐公司CEO詹华。他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整理一本关于这些年内地流行音乐作品的目录,为流行音乐留下一些史料”。
这个想法由来已久。“这两年传统载体的唱片基本上快退出历史舞台了,但不管怎么样,内地流行音乐走过这30多年,也出了很多成绩,有这么多的艺人、这么多的唱片、这么多的歌曲,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总结性的东西?”詹华内心的冲动越来越强烈。
去年年初,
詹华找到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工作委员会的简巍开始一起来做这件事情。整理作品出版目录的工作,困难超乎想象。由于20世纪80年代媒体尚不发达,那时候的音乐作品出版信息非常难找,俨然大海捞针。“这个时期的很多专辑,我们能从网络上找到封面,但实体唱片已经找不到了。”詹华说。
前后历时一年多,简巍终于整理出了一个关于内地流行音乐出版作品的相对完整的目录,专辑总数过万张。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就是内地流行音乐33年历程的一份史料文献。
2 力争打造千人评审团
在万张专辑目录的基础上,包括宋柯、高晓松、三宝、毕晓世、金兆钧、小柯等在内的活动艺术委员会成员,共同商议筛选出一份包括600张专辑、600首歌曲的候选名单,并交给评审用以评选“内地流行音乐100首金曲”和“内地流行音乐100张最佳专辑”。目前已经公布的评审名单超过200人。
此次“内地流行音乐100首金曲”和“内地流行音乐100张最佳专辑”的评审期将持续两个多月,相比其他评奖活动可谓慢节奏。这主要是因为主办方力争使评审阵容达到千人的规模。“千人评审团全面涵盖流行音乐行业的各个环节,应该能够代表行业对33年内地流行音乐发展的认知。我们尽量做到最大限度保持客观、公正。”詹华说。
3 为乐坛提振一下信心
从做“一张目录”的初衷开始,“回声33年”后来延伸成一个系列活动,除了评选“百张专辑”“百首金曲”,还将举行演出、论坛、颁奖盛典等活动,并请来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工作委员会、中国演出行业管理协会三家官方机构共同主办。
担任此次活动评审团主席的金兆钧认为,不管最终评选结果怎样,得到认可也好,有质疑也好,能够引起人们对内地流行音乐发展史的评说就是好事。
在詹华看来,“回声33年”不能光是回顾,还要有展望的意味,为整个行业注入一些动力。他说:“其实我们这些年也做了很多事,我们没有理由不继续下去。我们也想告诉大家,音乐很重要,在这30多年里,至少我们做出了这么多好的音乐,影响了这么多人。我们应该提振信心,接着做一些好的音乐出来。”
(据《北京日报》1月15日第11版)
延伸阅读
争议:网络神曲榜上有名
在已公布的“百首金曲”候选名单上,包括《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香水有毒》《爱情买卖》《忐忑》《最炫民族风》等一大批网络歌曲,这也引发了争议。
对此,詹华回应:“评选不应该有偏见,何况我们关于‘百首金曲’评选的唯一标准是作品的影响力,而不是艺术标准。这些歌曲都是红极一时的热门歌曲,是内地流行乐坛发展变化的见证,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流行。”在他看来,“回声33年”要站在历史全局的立场上,应该具备审视历史所需的公允态度。
现象:入选专辑多是处女作
从目前投票结果看,“百佳专辑”投票暂时领先的有《黑豹》《唐朝》《新长征路上的摇滚》《阿姐鼓》《赤裸裸》《我的1997》《田震》《在别处》等,其中绝大多数是歌手出道后的首张专辑。
这在评审们看来实属正常。“如果一张专辑成就了一名歌手未来十几年或几十年的音乐生涯,那么这张专辑本身的经典性就不容置疑。通常来说,歌手的第一张专辑是塑造歌手鲜明个人风格的开始,也是外界对其认知的开始。”乐评人丁博说。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