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雾栽培蔬菜在孟津试种成功 记者 梅占国 摄 |
|
本报见习记者 白云飞
1亩地,散户种粮,年收益约1000元;
同样1亩地,流转承包集约化种粮,年收益甚至可倍增;
还是1亩地,接二产、连三产,兴产业、搞旅游,收益更为可观。
地是一样的地,人是同样的人。既要保粮,又要富农,还要兴产。怎么保、如何富、怎样兴,始终是做好“三农”工作必须直面的问题。
洛阳,要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当示范,新型农业现代化这一基础就必须打得更牢。然而,审视自身,农业一产“体弱”、二产“链短”、三产“短腿”等劣势显而易见。
看基础,先天不足——察地形,五山四岭,仅有一川;看气候,十载光景,往往九年旱;比面积,耕地人均仅有1亩。这些都是硬碰硬的刚性发展瓶颈。
看现状,动力不足——说结构,农作物品种单一,效益偏低;比效能,全市大型收割设备不足4000台;评设施,农田水利等配套建设尚未完善。这些都是绕不过的门槛。
看产业,后劲乏力——全市42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仅有1家,省级也不过30家,总产值不足百亿元。不要说与发达地区相比,就是看一看周边兄弟城市,我们的家底也拿不出手。
对比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我市任重道远,困难重重。
困难不是缓步的借口,解困才是努力的方向。
突破传统农业的禁锢,就必须抓重点、找症结、破难题、求实效。2010年8月,在市委九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毛万春提出:在确保粮食总产不减、单产稳中有升的基础上,坚持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时光飞逝,数字会说话。盘点刚过去的2012年“三农”工作发展时,农口部门统计了一组数据:粮食总产十连增,总量突破48亿斤;农民人均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高出两个百分点,达到7640元;新发展花卉苗木林果基地32.5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专业合作社371家,土地更加集约,产业链条更加完善……“三篇文章一起做”,成为盘活农业的源头活水。
比照发展标兵,谋求更大的发展,针对各地推进不平衡、部分试点标准不够高、示范作用不够强等问题,市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响亮提出:“三篇文章一起做”要持续,更要提升!
这是决心,也是共识,更是担当——“三篇文章一起做”是我市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举措,是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洛阳实践”。
489万农民、550万亩耕地,是我市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最大的资本;“三篇文章一起做”,是我市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最佳路径。
围绕稳粮做文章。粮食生产,只能进,不能退。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农田水利建设、阳光工程计划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将让“粮农动起来、农机活起来、脑筋活起来”,助力高产创建,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40亿斤以上。
围绕效益调结构。洛宁苹果、孟津梨、偃师葡萄……这些品牌响当当,但规模有待扩大,效益尚需提高。要让农产品也成为“淘金利器”,就必须依托优势盯市场,攥紧拳头调结构。今年,花卉苗木林果药材、特色养殖等产业的持续提升,将成为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主抓手。
围绕集约抓流转。单打独斗注定难成气候,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新安县关址玫瑰园、伊滨区万亩牡丹园、孟津县蔬菜基地等一批大型农业基地发展欣欣向荣,彰显着“流转”给农业发展注入的新活力。
围绕链条抓延伸。农业发展“接二连三”,向产业化迈进、向生态旅游靠拢,才能保障增产、增值、增收、增效。今年,我市将新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农业产业化集群3至5个、休闲农业园区20家,并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
明确思路就是明确方向,明确方向就是走向希望。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征途上,我们要唱出“洛阳好声音”;在充满希望的河洛大地上,我们要跳出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洛阳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