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信重工重型装备生产现场 记者 潘郁 摄 |
|
本报记者 李迎博
机制一活就吃香,一成不变撞南墙。
这是洛阳歌舞剧院院长关黎明的一句心得。该院从财政差额补贴事业单位改制为股份制文化企业后,最明显的变化是“演出多了、工资涨了”。
洛阳农林科学院院长张灿军也有同样感受。整合后的洛阳农林科学院“机制更活,科研人员积极性增强,成果转化效率也明显提高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两年,尤其是去年,我市改革改制成效斐然:列入改革台账的14家重点企业、85家市属事业单位及各县(市)区均完成年度改革任务;274家市属公益性事业单位,已逐步实施绩效工资。一拖、中信重工等一批老国企面向市场深化改革,纷纷从浩瀚的资本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提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都把改革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市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特别强调:要在改革改制上抓重点、破难题,要一鼓作气、一改到底,决不能做“夹生饭”,决不能留“后遗症”。一句话,直奔问题实质!
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道路上,我们已经“破冰”。但看看我们走过的路,想想我们当下的困难,一个个难题困扰着我们。
譬如,一些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后的遗留问题尚未解决,有的单位虽然形式上完成了改革改制工作,但实质上并未完成,“换汤不换药”。
再譬如,公用事业领域的大公共交通管理体制、公共产品价格联动调整机制等尚未完全理顺。
还有,目前承担市区供热管理工作的单位有三四家,有限的资源难以集中发挥作用。
怎样才是“到位”的改革?或者说,我们攻坚克难、孜孜以求的改革改制目标是什么?
机制的活力充分迸发——
人叫人动人不动,机制调动积极性。我们推行的改革改制,就是要摒弃“大锅饭”“铁饭碗”和低效率,不断地把国有、集体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不断地进行国有、集体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改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内部活力、动力和爆发力,从而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人的激情充分点燃——
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招之即来。我们推行的改革改制,就是要千方百计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潜能,在全市形成人人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局面。
具体到眼前,改革改制的难题是什么,重点又是什么呢?
难题是如何向纵深推进,重点是注重质量抓完善。我市已明确,今年要把解决好遗留问题作为推进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的主要任务,下大力气做好各项后续扫尾工作,确保改一个成一个、见效一个。
难题是怎样持续活力,重点是注重效益抓提升。今年,我市将着手制订《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市属国有及参股企业产权代表(董、监事)管理办法》等,靠完善企业内部机制、优化股权设置来“强身健体”。
难题是怎么做强做大,重点是注重规范抓上市。公司上市是迈向现代企业的主要标志。目前,洛阳培育的上市后备企业已经扩大至50家,洛阳银行、兰迪玻璃和新强联3家公司已进入省证监局的上市辅导,双勇机器、洛凌轴承、中冶重工等企业已完成股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改革改制,涉及您,涉及我;改革改制,惠及您,惠及我。
为了您,为了我,为了效益洛阳,为了幸福洛阳,我们需要共同担当,我们需要攻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