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有句话叫“说相声的盼着死同行”,现在看来,文化圈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柴静的《看见》大卖100万册之后,很快遭遇了一场被称为“砍柴”运动的围攻。
现在看来,“砍柴”运动中的攻击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下三路,一种上三路。下三路就是拿人私生活说事,翻感情历史,格调不高上不得台面,主要是圈外人士在八卦。圈内人要顾及形象,所以还是走上三路,一般从专业角度出发,说柴静做节目过度包装个人,很多新闻系的老师拿她做教材,这很不好,对学生们的成长不利云云。
这不由让人想起韩寒来,当初很多“倒韩”的人说法也类似,说韩寒有炒作、代笔嫌疑,会害了广大青少年,所以必须打倒。其实跟“新闻系学生”一样,“广大青少年”也有分辨能力,自作多情地去代表他们,实在没有必要。
当然,很多人也不见得真是为下一代着想,“未成年人”这类概念往往只是一种武器或者挡箭牌。“砍柴”运动似乎也可以这么理解,在《看见》大卖时来攻击柴静,很容易被人说成红眼病,但要不说又实在按捺不住,于是将“保护学生”的大旗一打,马上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这就像“倒韩”运动中,很多人的初衷也并不是为了保护青少年一样。
两相对比,“砍柴”与“倒韩”颇有相似之处,比如说柴静“演”、韩寒“骗”,都是给人安上不诚实的罪名;提柴静的私生活,扯韩寒的前女友,都是“从作风上把人搞臭”。如此看来,柴静和韩寒还真是同病相怜。
(据《羊城晚报》1月28日B03版 茅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