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涧西区、西工区获得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称号。
教育部要求,充分发挥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办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与薄弱学校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薄弱学校的改造。涧西区在均衡教育发展、创新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学区长制”的探索。
划分学区,指定学区长统筹管理
涧西区教育局副局长侯云介绍,2011年6月,涧西区成立了“学区长制”管理委员会,出台了《涧西区小学“学区长制”实施方案》,将辖区内35所学校划分为强、中、弱学校相互搭配的10个学区,指定学校规模大、办学理念优、管理水平高的学校校长为各学区学区长。在学区长的统筹下,区内各学校通过培训、座谈和分享等形式,提高教师教学、师风师德和管理水平。
根据这一方案,东升一小、东升三小、丽春路小学结成了涧西区第九学区。东升一小校长谭正海介绍,该校有教师120人,有多名学科骨干和名师。相比之下,东升三小有60名教师,丽春路小学有27名教师,学科骨干和名师的比例相对较低。
师资强、规模大的东升一小理所当然地成了第九学区的领军学校,担起了帮扶薄弱学校、带动区域教育发展的责任。谭正海也成为第九学区学区长,负责统筹、管理该学区的交流活动。
加强培训,学区成教师学习大平台
学区成立了,交流活动如何开展?
“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统一组织区内教师的培训。‘学区长制’的建立,让薄弱学校的教师也有了更多的受培训机会。”侯云说。
所谓“请进来”,是指先进“教学理念请进来”。比如在涧西区第九学区,每学期开学前夕,三校全体教师齐聚东升三小进行系统培训,接受知名教育专家学者的教学指导。
对于两所薄弱学校来说,这种活动在“学区长制”建立前是无法想象的。“以往,各小学单独进行校本培训。一所学校教师不足百人,很难邀请到知名专家来校作讲座,我们学校就是如此。”丽春路小学校长潘清珠说。
“走出去”,是指区内教师赴外地接受培训。第九学区多次组织班主任、名师、骨干教师赴北京、上海、苏州等教育先进地区学习。薄弱学校分配的名额有限,受训机会也有限。但“学区长制”建立后,薄弱学校教师可以从他校经过受训的教师身上,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丽春路小学、东升三小的教师可以随时来东升一小旁听名师讲课,东升一小名师也会不定期到其他两所学校做教学示范。”谭正海说,该学区还开展“同备一节课”的活动,三校教师会聚一堂,就同样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进行研讨、比较和分享,引导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差距缩小,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提高
第九学区通过学区内校际联合培训提升教学水平的做法,只是涧西区探索“学区长制”的一个缩影。
近两年,涧西区小学教师共接受专家、名师培训2900余人次,校际间学习培训4200余人次。“在培训和交流过程中,教师们的教学理念互相碰撞,开阔了彼此的教学视野,改进了教学方法。通过和名校教师结为好友,平时自己在备课中遇到疑问时,也可随时咨询、请教。”东升三小数学教师张继刚说。
除了业务培训,涧西区各学区还定期举办学区内师德师风方面的演讲,在品德上给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提升教学水平、师风师德和管理水平,薄弱学校的声誉越来越好。
潘清珠介绍,丽春路小学主要接收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家长在择校时总会将其和附近的周山路小学等进行比较。实行“学区长制”后,学校各方面得以进步,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近两年,称赞学校教师教学好、责任心强的家长明显多了,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潘清珠说。
本报见习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