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黄庙村:守才治水真有才 草编织出好生活
春节是否正在悄悄“异化”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3 年 2 月 19 日 星期    【打印】  
春节长假后,过节花费是多是少、年味是浓是淡等话题再度在坊间、网络上热议——
春节是否正在悄悄“异化”
本报记者 张喜逢
发压岁钱 记者 张喜逢 摄
挑选礼品 记者 鲁博 摄
    核心提示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春节依旧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春节的传统习俗正在被改变或简化,一些东西正在影响着传统的年味……

    1 内涵丰富的春节文化

    春节的美好,不仅仅是人们繁忙一年后对一次长假的期待,更多是对亲友团圆、重温亲情的期盼。在这个辞旧迎新过程中,每一个“小家庭”都在感受春节带来的“大家庭”回归感。

    市民俗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洛阳人从腊八起,过节准备工作就按照传统步点走起了。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到除夕夜,每天都有诸如扫房子、蒸圆馍等不同的事儿要忙活,也正是这一个个传统的习俗组成了年味。

    春节文化有着多方面的内涵,既有代表卫生习惯的新年添新衣、年前大扫除,也有代表民间信仰的祭祀、放鞭炮、贴春联,还有代表亲情交流和饮食特色的拜年、年夜饭等内容。

    然而,如今不少人对于这个本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发出“年味淡了”“过年变味了”等感慨。

    是什么在改变着春节?

    2 坚守或改变的春节习俗

    眼下,春节长假已经结束,正月十五尚未到来,我们不妨一起回味,是什么在改变着人们对春节的感受?这样的感受你是否也有?

    ■关键词 春联

    除夕,一大早起床,研墨汁、打糨糊,在裁好的纸上写春联,这已不再是我们常见的春节片段。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图省事买印刷的春联。”年前,在老城区南大街摆摊写春联、73岁的冯国强老人说,他练习书法近20年,退休后每年春节前就会到南大街摆摊写春联,现在光顾的多是老主顾。

    冯国强说,现在,人们光知道过年要贴春联,却不知道“写春联、贴春联” 是我们悠久的年文化之一,很少有人会在意享受这个从“写”到“贴”的过程,更难注意到这是对我国书法文化的欣赏、传承。

    走访中我们发现,当下,手写春联落寞与大量印刷春联大行其道,除了人们生活节奏快、把春联简单视为春节传统装饰物之外,更多的是人们对书法这一独特文字形式的不关注或遗忘。

    市民俗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为特点,并只有一种贴法,即上联应贴在门右边,下联贴在门左边;上联的尾字是仄声,下联的尾字为平声。但春节期间,他经常看到一些人把春联的上下联给贴反了。例如,春联“举步出门方方利,招财进宝户户通”,一商户把上下联贴反,成了“招财进宝户户通,举步出门方方利”,读起来非常拗口。另外,一些印刷的春联尽管好看,但着实称不上春联,上下联语意欠通,也不对仗,更无从讲究对联音调的平仄。

    ■关键词 压岁钱

    过年,晚辈给长辈磕头后,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的习俗,蕴含有给晚辈辟邪、“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传统的道德理念及祝愿,然而,近年,尽管磕头讨压岁钱、前往家族祠堂祭祖的旧俗已渐行渐远,可压岁钱数额变得越来越大,成为人们春节中不小的开支。

    “从前有个人打算过年回家吃顿好的,然后就穷了。”成了当下网络中网友回家派发红包后,最经典的“春劫”神点评。我们从本地一网络论坛上发的《过年,你的银子蒸发了多少?》的帖子中看到,跟帖网友列举的主要花费大头中,除了购买衣服、聚餐娱乐、走访亲友之外,给孩子的压岁钱已成了不小负担,开支2000元左右属正常水平。

    “一年来,一分一分挣了两三万,过年里,一百一百花去四五千。伤不起啊伤不起!” 网友“林中山郎”的一句感叹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共鸣。

    同时,也有网友对孩子收的压岁钱感到压力很大。网友“有模有样”跟帖称:“孩子6个月,今年没能回老家过年,可过年孩子收了近4000元压岁钱,多是同事、同学给的,人情债迟早要还,我玩不起啊!”

    “给多了,自己承受不了;给少了,感觉又没面子。”不少网友对今年送出的或是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普遍感到有些难以承受。

    我市社会学者认为,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本是传递情感的载体,多少就是个心意,可是当下,压岁钱已被人为跟风攀比,附加了太多人情世故,变成了一种节日群体性负担,这只会削减压岁钱原本的精神内涵。其实,大家都不把压岁钱和面子、人情等扯在一起,也就没有这些烦恼,但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礼品

    “礼轻情意重”曾是我们人情交际的规则,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礼”重“情”轻的异化怪象正在搅扰着人们。

    我们从网络论坛帖子及街头市民走访中发现,当下,一些人在送礼上陷入“跟着行情走,自己却暗中咬牙叫苦”的境地,不断升级的送礼歪风,在让一些人把人情视为投资、负担之余,更多是被逼无奈。

    不久前,新浪网对蛇年春节开销花费进行了一项调查:在“跟前几年相比,今年的春节消费如何”中,感到花费明显增多的人占到了50%;在“春节都花钱干了什么”的8项内容中,送礼物花费排在置办年货之后,名列第二;在过年人际交往花销中,走亲访友的花销排在首位,占31.44%,其他为请客吃饭、给小孩压岁钱等。

    “与其突击花钱买礼品表情意,不如少花钱自己动手表诚意,让人感觉更亲切。”家住老城区北大街的李远说。

    正月初一到初五是走亲戚的密集时段,自2009年,李远结婚成家后的春节,平均每天要走两家亲戚,在走访探望双方父母、亲戚过程中,送什么样的礼品也让他费了一番脑筋。

    李远说,走亲戚就是图个高兴,多花点钱可以接受,但一定要送合适的礼品,多考虑是不是对方所需要、所能接受的,这样礼品才能送到人心坎上,没必要非得送重礼。这些年里,李远除了会买点牛奶、点心等礼品外,还会根据亲戚喜好,送上自家做的各类特色炸货、风干鸡、咸鱼等,颇受亲友们欢迎。

    3 传承中变迁的过年形式

    年味真的变淡了吗?春节里的习俗随着时代变化在改变,尽管我们感觉少了很多传统的仪式,但是,春节文化其实正是在变迁中推陈出新并得以延续。

    “年味依然在,未必变淡了,只是人们的感觉变了。生活方式的变化,让人们对春节没有了过去那种强烈期待。”市民俗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物质的丰富,生活时代的多元化,让昔日过年所盼的吃大餐、穿新衣变得习以为常,让贴门神、窗花、烧香叩拜“灶王爷”、守岁、年初一不能扫地等春节习俗消失或简化,取而代之的是微博拜年、旅游过年、饭店吃年夜饭等过年形式的多样化,各类庙会等传统民俗活动在政府倡导下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年味的新体现。

    市社科联专家学者认为,春节文化仍在传承,无论各种观念、价值观如何冲突变化,春节依然具有强大感召力,每年赶在除夕前回家的人潮就是最好的证明。尽管人们过年仪式在简化,但是合家团圆、亲友欢聚、祈福新年等春节内涵并未改变,人们也在不断赋予春节文化以新的内容。

    相反,对于春节,当下人们应共同反思和倡导的是,要多在意交流、多倾注感情,少在意形式,才能让过年充满更多人情味,变得更节俭、轻松,而不被人情、面子等负面因素所“绑架”。

    相关链接

    国外过节如何选礼品、发压岁钱

    比利时 据比利时消费者协会的统计,圣诞节到新年的一星期时间是比利时人购买、赠送礼物的旺季,户均礼物开支达200欧元(1欧元约合人民币8.3元),几乎占全年礼物开支的一半。送的礼物看上去相当“寒碜”,但他们讲究用心,注重营造惊喜效果,崇尚礼物的别致和个性化,将它们赋予情感,人们多去相应的特色品牌店精挑细选,超市货是不会被当作礼物的。

    挪威 新年参加挪威人的家宴,在街头随处可见的花店,花两三百克朗(1挪威克郎约合人民币8.1元)买一小盆鲜花作为礼物送给女主人,既典雅又客气。一包糖果、一盒巧克力、一张音乐光盘、一本新书,都可以是挪威人平时走亲访友的上好礼品,即便60岁或70岁生日这种对挪威人来说非常重大的日子,送上一瓶香槟酒一点也不“寒碜”。

    新西兰 每年一到圣诞节前,商店、超市生意最为红火,顾客云集于此选购礼品,因为,几乎每个家庭都需要送礼。一瓶葡萄酒或一盒巧克力是最常见的礼物,此外,服装、玩具、糖果、图书、音像制品、购物券也常常被作为礼物赠送给亲友。通常新西兰人给家人和亲友购买礼物时,会依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量力而行,一般来说,每件礼物的价格大多在20~30新西兰元(1新西兰元约合5.2元人民币)。

    新加坡 家长给孩子派发的“红包”,分量很轻。打开“红包”抽出的可能只是一两张2元票面的新加坡币(1元人民币约合0.2新加坡元),最多也就是10新加坡元(一般都是双数)。

    韩国 据韩联社一项调查显示,韩国国民认为,给小学生的压岁钱,有55%的职员回答1万韩元(约合57元人民币)最合适。

3上一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