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13年中超联赛将于3月8日揭幕。今日起,本版将开设《中超观察》栏目,对中超形势、外援去留、冠军之争等逐一进行关注,敬请留意。
2012年中超联赛有一个现象:引进的外援越来越炫目,本土新人越来越黯淡。
不可否认,近年来高水平外援的到来确实让一些球队短时间内脱胎换骨,中超人气也随着比赛水平的提升开始回暖。然而,在中国足球日渐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危机:俱乐部一掷千金引外援却吝啬去培养新人,整个联赛过分依赖外部“输血”,导致自身“造血”功能逐渐退化。在新赛季,这个问题应该受到重视。
职业联赛新人后继乏力
目前中超赛场上的90后本土球员,能被球迷所熟知的可谓屈指可数。细数上赛季中超16支球队,还算得上出色的只有北京国安的张稀哲、长春亚泰的裴帅、江苏舜天的吉翔。此外,上海申花的中后卫郑凯木,广州富力的边后卫唐淼,北京国安的前卫朴成、李提香,辽宁宏运的边前卫张靖洋,山东鲁能的吴兴涵、王彤、刘彬彬,也在同龄人中相对突出。
上个赛季“最佳新人”的评选,尽管入围名单的适龄球员不比往年少,但大多数人在联赛中的表现并不冒尖。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候选人投票最高不超过15%,有人甚至戏言:“这次评选是矬子里面挑将军。”
职业联赛新人后继乏力直接关系中国足球的未来,去年的国青队在国际赛场表现低迷,甚至连泰国这样的亚洲弱队也踢不过。
应建立和完善青训体系
近年来,在广州恒大的引领之下,中超联赛掀起“金元”风暴。不过,出手阔绰的俱乐部将大部分资金用于请外援或知名教练,德罗巴、阿内尔卡等人的年薪堪比欧洲五大联赛的一线巨星。相比买外援的大方,在青训体系的建立上许多俱乐部却显得吝啬,或者说是根本不重视。
放眼未来,中超俱乐部的“外援依赖症”仍有加重的趋势。尽管各俱乐部倚重外援的确在短时间内提升了成绩,但就球队长远发展以及中国足球未来而言,这种做法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业内人士认为,职业联赛发展离不开市场化运作,离不开资金的盘活,引进高水平外援对联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不过,中超俱乐部同时不应太过于急功近利,要多考虑球队的长远发展,投入的巨额资金除了用于买大牌,也应用于青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他们认为,避免孤注一掷将宝全压在外援身上,除了培养年轻球员为自身“造血”,还可以控制越来越高的引援成本,降低陷入巨额亏损恶性循环的风险。以欧洲联赛为例,知名俱乐部青训体系都相当完备,同时一些小俱乐部发展青训也不吃亏,有的通过输出球员还获得不少收益。
令人欣喜的是,相关体育部门和一些俱乐部高层已经意识到了基础和梯队建设的重要性。如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自2009年起推出“校园足球”工程,部分省份也出台配套措施积极响应,致力于扩大足球人口、奠定基础。此外,广州恒大、山东鲁能等俱乐部也在积极探索足球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据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