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游在西大街 倾听过往事
涧河村:花卉苗木兴 抱团闯市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3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游在西大街 倾听过往事
本报记者 陈占举 鲁博 实习生 潘立阁 特约记者 孙海洲 文/图
精美脊兽
盆景惹人眼
俯视西大街
沿街叫卖的商贩
三彩讲述的不只是过往
暮色中的西大街
旧时老城城门
余晖下的丽景门
    近日的一个上午,我们在丽景门城楼上碰到了与老伙伴同游、家住西工区的李奶奶。今年81岁的她,精神矍铄。

    李奶奶回忆,现在西大街的长度和宽度基本同她小时候一样。抗战期间,为防止日本人空袭,老城许多人家里都挖了防空洞,而且大多相互连通,各家的井口就是出风口。“一次我和大人躲在邻居家的地道里,最后从另一家(邻居)的地道钻了出来,印象可深了。”除了战时的防空洞,李奶奶的记忆中还有天井窑院,那里封存着她童年的美好记忆。

    如今的西大街西起西门口街,东至十字街口,全长近800米,沿街商户有200多家,多以古玩字画、本地小吃为主,也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和传统手工作坊。此外,这里还能找到原河南府城隍庙遗址。

    本世纪初,西大街和东、南大街以及兴华街被翻修改造,青石板路面和明清式建筑,古味儿颇足。

    纯德堂第三代传人吴广军告诉我们,旧时,丽景门至鼓楼一段是老城最为繁华的地段,西大街则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

    今年87岁的袁志恒,是在丽景门一带长大的。“旧时西大街土杂店多,东大街卖鼓、锣的多,北大街绸缎店多,南大街商行多。”袁志恒说,他小时候,西大街上的小贩叫卖声各异,每当吹糖人的手艺人敲起铜锣,孩子们就循着声音,将其团团围住。西大街最热闹的时候要数农历三月三的城隍庙庙会。

    袁志恒祖上是油漆匠,从父亲开始经营土杂生意,家中临街的两间老房就成了门面。“当时赶上了上洋学的趟儿,我在当时的马王庙学堂(现营林街一带)读了6年书。”袁志恒说,16岁毕业后,他在南大街的一家杂货铺当起了学徒,19岁时他开始和父亲经营自家的店铺。

    老城的胡同多,而许多居民家中窄而深,也似胡同。西大街的临街房也很有特点,店铺占了房子的大部分面积,而只留一人多宽的通道进出后院。

    站在丽景门放眼东望,西大街犹如一条时光隧道,串联起两旁的街巷,延伸到将来……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