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50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无论哪个时代的人,对学雷锋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在“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近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听他们讲述雷锋精神,讲述他们是怎么学雷锋的。
50后
雷锋精神是助人与节约
讲述人:王林生
年龄:55岁
职业: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员工
“雷锋精神的学习和传承,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受益终身的。”王林生说,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人把做好事视为雷锋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毛泽东为雷锋同志题词的时候,王林生正在上小学。从那时起,《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每天都在校园里回响;同学们一到学校,就会争着洒水、扫地、擦黑板……他印象最深的是,大家把《雷锋日记》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王林生回忆,上学时每逢节假日,同学们会结伴去五保户和军属家里打扫卫生;参加工作后,每逢3月5日,他们会走上街头,成立理发小组、修自行车小组等,无偿为市民服务。他说:“在我们这代人眼里,雷锋精神就是助人为乐和勤俭节约,对子女也是这样教育。”
王林生说:“如今,不少人更看重金钱和利益,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雷锋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让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情和关爱,确实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70后
学雷锋帮你树立正确人生观
讲述人:刘岩
年龄:38岁
职业:洛阳一中教师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刘岩出生于1975年,而这首歌几乎伴随了她的整个学生时期。在那个年代,雷锋是他们的偶像,雷锋精神更意味着一种信仰。
大学毕业后,刘岩成为一名教师。1997年,刘岩组织同学为班上一名患肺结核的贫困学生募捐,避免他因身患疾病而辍学。后来,这名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告诉刘岩,正是当初那堆零钱和老师的探望,成为当时支撑他走下去的人生动力。
这件小事也让刘岩有了新的感悟:学雷锋不再是一个口号,小小善举,可能就会影响别人一生。而身为教师,也应通过点滴小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刘岩说,如今70后大多肩负着家庭和工作的重担,不少人认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好事。但在她看来,“从身边小事做起,做一个好人,就是践行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80后
感恩和回报传递正能量
讲述人:尚梅
年龄:27岁
职业:兴业银行洛阳分行员工
“如今,80后大多已成家立业,而雷锋精神也在我们心中活了20多年。”尚梅说,记得上小学时,一进入3月,校园里充满了“学雷锋、做好事”的氛围,各班级由班主任带队,提着水桶、拿着抹布到社区里帮助居民擦楼梯、打扫走廊,大家开开心心,一点也不觉得累。
尚梅说,她觉得雷锋一直活在每个人心中。“前两天我和同事不慎把手机落在出租车上,我们试着拨了电话,接电话的是出租车司机的爱人,待我们说明情况后,对方主动把手机送了过来,让我们很感动。”
尚梅深有感触地说:“别人为我们做了一点好事,我们是不是以后也要多为别人做一点好事?社会需要正能量,大家要懂得感恩和回报。将心比心,这个社会会越来越和谐。”
90后
学雷锋也可创新形式
讲述人:刘晓宇
年龄:23岁
职业: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大四学生
“其实,我对雷锋的故事了解不多。”刘晓宇说,作为90后,他们这一代了解雷锋多是通过“学雷锋纪念日”或媒体的报道,学雷锋在他们心中更像是“做好事”的符号。
“有一次和朋友在街头碰见一位老人摔倒,当时第一反应是过去搀扶,但突然想起不少帮助他人反遭诬陷的事例,我们还是退缩了。”刘晓宇说,这时,旁边的一名中年人将老人扶起来,所幸老人并无大碍。
后来,刘晓宇觉得很愧疚。经过反思,他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帮助是相互的,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更需要雷锋精神,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小悦悦”事件,才不会出现老人摔倒而不扶的现象……
刘晓宇坦言,新时期,学雷锋也有新的形式。例如,网络上发起的“免费午餐”“关爱老兵”等志愿者服务活动,不仅能让需要帮助的人受益,也能影响更多的人去参与进来。刘晓宇说,今后他也要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让雷锋精神一代代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