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物
丁文慧
■ 年龄 42岁
■ 职业 焊工 | |
焊花照亮美丽人生
洛阳是传统的重工业城市,产业工人数量巨大,不少女工身处基层、技艺精湛,为洛阳工业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昨日,我们走进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铆焊构件厂三车间电焊二组,感受电焊女工丁文慧的辛勤工作。
电焊二组副班长丁文慧今年42岁,身材娇小。她看到我们,放下手中的焊枪,掀开面罩,露出一张亲切的笑脸。
丁文慧和同事们的主要工作是焊接矿井提升机上用的天轮,将天轮上的槽钢焊接到轮缘和轮毂上。她左手举面罩,右手握焊枪,只听“刺”的一声,蹦出一串耀眼的焊花。仅5秒钟,槽钢的一侧和轮毂就被“缝合”起来。
丁文慧说,虽然有面罩防护,但长期接触强光,稍不注意眼睛就会红肿、迎风流泪;而且电焊产生的烟尘含有大量金属物质,如吸入过量,会对呼吸道和肺造成很大伤害。
她脱下手套,双手上满是星星点点的焊疤。“焊接时,由于温度过高,焊渣会透过手套灼伤皮肤,但是焊接过程中是不能停的,所以不管多疼也要忍着。”她说。我们看到,她蓝色的工作服已被强光烤得发白,袖子上被焊渣灼出大大小小的洞眼。
1991年,丁文慧到铆焊构件厂上班,因为身单力薄并不被同事们看好。要强的她购买专业书籍学习,还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电焊工培训班。通过刻苦钻研,她先后顺利通过了初级工、中级工考核并取得高级工资格证。2006年,她获得电焊技师职称,成为公司焊工中的佼佼者。
去年上半年,中信重工制造世界上最大的减速器,关键件焊接齿轮的轮毂堆焊就由她所在小组负责。轮毂堆焊时的温度必须保持在250℃至300℃,按照常规的煤气加热方式,要加热72小时才能达到焊接所需温度。为争取时间,她和同事们动脑筋、想办法,大胆提出先利用挤压辊加热炉把轮毂加热至350℃时快速出炉,上转胎后再用煤气加热控制焊接温度进行焊接的办法。这样一来,加热时间由72小时缩短到16小时,为后续生产赢得了宝贵时间。
每天上班,她总是早来晚走,脏活累活抢着干,平时有个头疼脑热从不请假。去年公司体检时,她被查出患有“宫颈内瘤变”,手术后病假还没结束,她的身影就又出现在了工作岗位上……
“像铆钉一样塑造自己,坚韧不拔;像焊条一样熔化自己,无私奉献。”丁文慧恪守着这条工作准则,用青春和汗水,让闪闪焊花照亮她的美丽人生。
本报记者 王晓丹 通讯员 唐国志 王士樑 文/图
|
■ 人物 孟文革
■ 年龄 40岁
■ 职业
车站值班员 |
守卫列车安全准点
列车运转车间是整个火车站的“大脑”,在“大脑”内工作的车站值班员,肩负着保证列车安全正点运行的重任。昨日,记者走进洛阳火车站洛北运转车间,体验女值班员孟文革忙碌的工作。
一间3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摆着一张占据房间大部分空间的长方形桌子,桌上5台电脑屏幕一字排开。孟文革坐在电脑前,精神高度集中地盯着屏幕上一根根红线和绿线。红线代表列车驶入股道,绿线代表列车已驶出股道。从电脑屏幕上可清晰地看到所有列车运行的位置、速度、进站后停放哪一条股道……
孟文革所在车间主要担负着孟津站至洛阳东站、关林站之间车流的调度和集结、编组工作,上班实行24小时制,白班和夜班两班倒,值班员每天的上班时间为12个小时,早8时或晚8时开始。
每天每夜,只要有列车运行,值班员的眼睛就要在电脑前盯着,给列车发出运行指令。孟文革所在的值班组有13个人,她是唯一的女值班员,而且一干就是20年。“由于工作强度原因,各火车站从事这项工作的女性很少。”孟文革说。
我们还想和孟文革搭话,但她根本顾不上理睬。5台电脑屏幕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列车运行图和每隔几分钟一响的电话,让她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1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内,孟文革要接发60余趟列车,密集时三四分钟就有一趟。我们注意到,孟文革接发列车时的每个口令、每次预告都说得十分大声。电话通畅时,接发一趟列车至少需要七八个电话,她的嗓子有些沙哑。
值班室的电脑系统一年365天时刻开着,不能停。工作的12个小时内,饭菜也由专人送到办公桌上,值班员需要一边吃饭一边盯着电脑;为了减少上厕所次数,当班期间也不敢多喝水。
孟文革说,值班员最担心的是遇到突发事件。碰上列车晚点等情况,值班员要根据具体情况,重新安排列车进站、让车以及从哪个股道进站等,保证列车以最快的时间到站、出站。
“由于工作太紧张,每天下班回到家里,就像刚打完一场大仗,躺下就不想动,有时睡觉做梦还在不停地指挥列车出入。”孟文革说。
本报记者 戚帅华 文/图
|
■ 人物 杨瑞
■ 年龄 37岁
■ 职业
押运监控员 |
守护押运“生命线”
坐在监控室透过10多幅画面,同时监控几十台押运车,时常担心电脑死机或网络中断,接到求救信号立即调派机动力量增援……这便是押运监控员杨瑞的工作。
昨日,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监控外出执行任务车辆的情况,显示器上密布的道路网让人看得眼花。
2004年,杨瑞从警校毕业后到洛阳安保守押有限公司从事特殊保安培训工作,2008年转岗到监控室工作。
一次暴雨天,一辆押运车因被水淹“趴”在路上,车上装有大量未交付现金。杨瑞说,当时正值下班高峰,过往行人、车辆较多,直到增援力量协助该车完成任务平安返回后,她提到嗓子眼儿的心才放下。
她说,押运工作的特殊性使女同志不适合随车执行任务,坐在监控室看似轻松,精神压力却不小。
“2008年到现在,警报响过10多次。”杨瑞说,每次警报响起的瞬间,她和同事们的精神都高度紧张,感到莫名的强大压力。
押运车上的报警装置与监控室互通,外出车辆遇到问题,司乘人员按一下车载设备,监控员就能收到求救信号。之后,监控员要根据不同情况快速反应,上报情况的同时下达应急措施指令。
“押运工作一旦出事就是大事。”杨瑞说,监控室只有两名工作人员,押运车出行时她们就要到岗,所有车辆平安回来后,才能下班。
忙碌而紧张,单调而枯燥,尽管如此,杨瑞和她的同事仍坚守在岗位上,守护着押运工作的“生命线”。
本报记者 马毓鋆 文/图
|
■ 人物 杜红霞
■ 年龄 48岁
■ 职业
送水工 |
细心赢得回头客
“您好!住在哪里?……好的,马上到。”昨日8时30分,骑着装满桶装水的电动三轮车,48岁的杜红霞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当天的第一趟是给谷东村附近一个小区的居民送水,和保安打过招呼,杜红霞将车子停在楼下。掏出写满记录的本子迅速扫了一眼,她伸手从车上抓起一桶水,一手托着底部,顺势扛上肩膀,踏着台阶,一步一步登上6楼用户家。
“刚开始送水,一桶水我只能扛到3楼,就需要停下来休息。”杜红霞说,不少小区内都是老式居民楼,没有电梯,将20公斤的水桶扛上去很费劲。但几年送水工作锻炼下来,她的力气大了不少,现在不到1分钟,就能把水扛上6楼。
和用户聊了几句,稍微缓缓劲儿,杜红霞取下空桶,托着底部将装满水的水桶放上饮水机,整个动作一气呵成。一个小时后,车上的十几桶水被分送到用户家中。擦擦额头上的汗,杜红霞固定好车上空桶,准备返回家里拉水。
“我家就是一个临时水站。”杜红霞说,她住在秦岭路二区,4年前开始做送水工作。每隔两天,公司都会将所需的水提前送到她家里,然后由她负责送往涧西区工农乡、西工区红山乡及附近的用户家里。
送水工全年无休,不少人都给自己定了上下班时间,杜红霞却坚持全天送。“和男师傅相比,我骑车慢,每趟拉的水也少。”杜红霞说,但不管多晚,只要用户一个电话打来,她都会送水过去。
从最初每天只能送出去几桶水,到现在每天平均送出去50桶水,杜红霞的送水生意慢慢好起来,每天往返的次数也更多了。4年来,她骑坏了两辆电动车,几乎每3个月,车胎都要更换一次。
“累是累,但每天过得很充实。”乐观的杜红霞脸上始终挂着微笑。送水途中,遇见小区的老人、路旁的商贩,她都要打个招呼。走在路上,碰见顺路的老人,她也会主动捎上一程。“有时候坐车的人非要给我钱。”杜红霞说,这是给别人行方便的事,这钱不能要。
“因为是女人,很多有老人或孩子单独在家的居民,都喜欢让我送水。”杜红霞说,虽然体力上不占优势,但作为女性还是有不少方便。在送水过程中,细心的她发现不少家庭的饮水机很长时间不清洗,于是,每次送水,她都先帮大家检查饮水机再换水。这样细致的服务,为她赢来了不少回头客。
“每天送完水,我最期盼的是赶着去家门口社区跳会儿舞。”杜红霞说,尽管工作一天很累,但跳跳舞、敲敲鼓,第二天干活也更有劲儿。等再攒些钱,她想买台电子琴,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
本报见习记者 武怡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