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路在脚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旅游业转型:延长产业链条 推进二次消费
掷地有声
摆脱“门票依赖”
河洛回音
杭州:“免费西湖”带动全城旅游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3 月 8 日 星期    【打印】  
【本期话题:推进旅游二次消费,从“门票经济”走向“产业经济”】
【一线报告】YIXIAN BAOGAO
旅游业转型:延长产业链条 推进二次消费
    在新安县龙潭峡国家地质公园,景区推出的高空索桥项目受到爱探险的游客欢迎(资料图片) 记者 潘郁 摄
    去年牡丹文化节期间,白马寺景区吸引不少外地游客(资料图片)    

    见习记者 刘冰 摄

    核心提示

    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我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再创新高,逾8亿元的旅游收入使人们看到了洛阳旅游业发展的可喜局面,然而旅游业发展中的弊病也不可忽视:目前我市旅游业主要还是单一的“门票经济”,过分依赖门票收入。如何让洛阳旅游业走出单一依赖门票收入的困局,转向依靠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环节发展求得规模和综合效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500多万元与5000多万元的鲜明对照

    舍弃1547万元门票收入,但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领域增收5746万元……去年10月9日至10月21日,嵩县实行全域景区免门票政策。这13天,嵩县老百姓感受到与往年十一长假过后景区冷清、宾馆歇业不一样的“幸福”。

    过去因天气变冷等原因,导致十一长假结束后游客数量骤减的嵩县各景区,在去年秋天却“火”了一把:景区免票活动期间接待游客22.1万人次,同比增长686.7%。13天,嵩县以舍弃1547万元门票收入的代价,换来了全域景区餐饮、住宿、购物的大丰收,景区及周边商户的矿泉水、方便面等物品以及核桃、板栗、木耳等土特产品销售较往年同期增长近30倍,嵩县旅游服务业增收达5746万元。

    尝到免票甜头的不仅是嵩县。去年7月举行的孟津会盟荷花节首次免费开放,虽令景区失去了20多万元的门票收入,却换来游客和旅游总收入的大幅增长:荷花节开幕仅一个月,已累计接待游客2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37.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1.3%和24.7%。

    河南科技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王镜表示,过度依赖“门票经济”,会让景区在开发增值项目上缺乏压力和动力,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就难以实现突破。可喜的是,我市一些景区为摆脱“门票经济”而做出积极努力,收到了可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门票经济”的转型之困

    近年来,我市一些景区在不断提升景区品质的同时,还推出各种门票优惠来吸引游客。但在旅游业内人士看来,我市还远未跳出“门票经济”的怪圈。

    专业从事旅游市场调研的北京永润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张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阶段洛阳仍处于从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型期,可供游客参与体验的文化休闲娱乐项目不多,旅游产业链不长,辐射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大多景区收入主要来自门票。

    市旅游部门统计,2012年,全市接待游客总数7765万人次,每名游客平均在洛阳消费仅519元,而全国平均旅游消费水平在800元以上。

    景区门票减免,能提高人们的出游积极性,使得前往景区的旅游人数上升。这样既可以提高景区人气,又可以拉动景区周边经济发展,但为何各景区依靠门票维持生计?

    一些旅游业内人士认为,利益分配机制已经固化,从而导致条块分割不顺,是旅游景区如此依赖“门票经济”的重要原因。相关的酒店、餐饮以及娱乐项目与景点没有直接利益关系,景区难享免票带来的收益,因此景区的主要收入只能是门票。

    我市一家南部生态景区的负责人介绍,该景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和食宿。其中,门票收入占景区整体收入的60%以上。“游客对景区旅游软硬件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景区就必须增加相应的投入。员工工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各项营销成本也在增加,这无形中增加了景区经营者的负担,景区就不敢把门票降低。”这名负责人说。

    利益分配机制条块分割不顺的背后是旅游机制不活和旅游产品结构的不合理。

    一名长期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士表示,目前,我市一半景区属于事业单位,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不分,在产品打造、市场开发、宣传营销等方面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市场意识、新产品开发意识和服务意识不足,只能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停留在依靠门票收入的阶段。

    “观光旅游”将向“休闲旅游”转型

    只有跳出“门票经济”的怪圈,改变单一的门票盈利模式,才能提升洛阳旅游综合效益。去年召开的全市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我市将通过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来破解当前面临的高端游客数量少、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消费水平低等诸多难题。

    除了精心编制适合我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外,我市将着力推出一批休闲旅游产品和线路:围绕龙门、关林、白马寺、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等,打造历史文化休闲旅游区;围绕南部伏牛山生态旅游区和重渡沟、鸡冠洞、白云山等生态景区,建设中西部最大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依托黄河及小浪底——西霞院风景区、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发水上旅游项目,举办体育赛事,建设休闲度假设施,打造滨水休闲度假产品;依托王城公园、洛浦公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等园林景观,泉舜集团·开元湖音乐喷泉、新区城市建设等都市景观,王府井、新都汇、宝龙城市广场、万达广场等商业购物场所,着力打造都市观光休闲旅游产品。

    延长产业链条,推进旅游二次消费

    旅游业人士表示,从主要依靠门票到主要不靠门票,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根本之道在于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推进旅游二次消费,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中谋求区域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

    摆脱单靠“门票经济”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应增加旅游要素齐全、内容含量大、可反复消费、消费价值高的休闲度假旅游类产品。

    旅游业要转型,不能靠“门票经济”赚钱,而是打造旅游延伸服务产业链。一是立足于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古都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寻根及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增加文化与趣味品种项目,吸引游客参加,从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二是打造文化演艺产品,可借鉴“印象·刘三姐”“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大型实景文化表演的成功经验,邀请国内专业文化旅游演艺策划团队,打造一台常年演出,高品位、高质量、具备较强吸引力,反映洛阳历史文化与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形成口碑效应,使其成为洛阳的精品剧目与核心文化旅游产品。

    与此同时,加快旅游商品开发更不可少。我市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商品市场,创造良好的购物环境,除了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之外,还要走精品化、高附加值的发展路线,在全市代表性旅游景区、大型商场开设高档次的洛阳旅游名品专卖店,走品牌经营之路。

    我市旅游业只有产业化、集群化发展,才能打造留住游客的新优势。应围绕我市形象鲜明的主题和品牌,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建立旅游产业聚集区,放大和提升洛阳的旅游品牌,提高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拉动游客在洛的二次消费,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的二次提升。

    本报记者 戚帅华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