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4版:洛 浦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清明寄情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3 年 4 月 6 日 星期    【打印】  
清明寄情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书法作者 李云良

    剪纸作者 畅杨

    篆刻作者 耿红霞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传诵千年,凄美的意境湿润着人们的心。又到清明,也许您会回乡祭祖,寄托哀思;也许您会和家人郊游踏青,看春山依依、杏花灿灿;也许您会携二三友人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

    话说二十四节气    桐始华 田鼠化为鹌 虹始见

    清明到踏青祭扫两相宜

    □寇玺

    清明如其名,清亮明净,春分后的第15天即为清明节气。它不仅是一个节气,代表时令变化,也是传统节日,更是重要的“八节”之一,有固定的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亦被称为“扫坟节”“鬼节”。扫墓、踏青、插柳等都是自古至今清明节的风俗活动。因此,清明时节不仅有扫墓时对祖先的敬畏之心,也有踏青游玩时的欢声笑语。

    古时清明,人们尤为崇尚的风俗便是扫墓。我国早在西周时对墓葬礼仪就十分重视,至唐代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唐代时,清明前一日,孩子们要在杨树、柳树上系五色绳,清明到了再取下戴在身上,以此驱邪。唐高宗、唐玄宗时的清明节,不能歌舞,百姓多在这天进行斗鸡、荡秋千等活动,蹴鞠、射箭、打马球等体育活动也甚为流行。饮食上,亲戚朋友当日小聚,吃榆羹、喝杏仁粥或是一起浅饮几杯。

    据《洛阳市志》记载,明清至民国时的老城有个旧俗——“抬城隍”。清明这天是府城隍、县城隍出巡的日子,城隍庙举行仪式时,民间的社火团均会参与其中。上午,人们轮流抬着放有城隍神像的轿子,将府城隍、县城隍送至北关的北坛,称为“送城隍”;下午抬回来,称为“接城隍”。

    清明期间的农历三月三,自古是洛阳人修禊(xì)消灾的日子,称为“禊日”“上巳节”。西晋时,这天人们盛装到洛水边,用水洗脸、洗手,以祛除疾病或灾害。洛阳民间流传着这一天在河边围坐一圈传递酒杯的习俗,文人雅士则会借着美酒赋诗抒怀。后来,习俗逐渐演变成郊游踏青,将赏玩景物和饮酒作诗作为重点。

    《诗经》中就记载有周代“上巳节”时人们在河边欢会的场景:大地回春,青年男女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奔向河边,踏青嬉戏。这个画面,被称为《诗经》中的“情人节”。至唐代,“三月三”虽保有少许修禊消灾的原始意义,但游乐已经变为主要内容。

    趁着清明这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洛阳农民多会在这一天种瓜点豆,为将来的丰收留下好兆头。偃师市、汝阳县、伊川县等地则有“三月三”吃煮鸡蛋的习俗,全家老少都要吃,个数根据家境而定。

    据《伊川县志》记载,鸡蛋要和荠荠菜一起煮。一些人还会选择这天在棉花地里吃鸡蛋,盼望棉桃结得像鸡蛋一样大。在偃师市,老百姓这天吃煮鸡蛋则是为了祭祀保护家宅的“上仙”。

    仲春与暮春之交,正是人们体内肝气最旺盛之时,肝气过旺,脾胃会不适,不仅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不畅。如今,清明节和古时候的“寒食节”合二为一,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如在山东一些地方,有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可以避遭冰雹、吃冷煎饼卷生苦菜可以明目的说法。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吃冷食,此时饮食宜温,应多吃红薯、萝卜、芋头、山药等有温胃祛湿、护肝养肺功效的食品。

    生活闲情

    清明随想

    □李学良

    清明前夕,几个好友相约去郊外踏青。当我按约定赶到洛浦公园时,朋友们尚未到来,于是我就沿着洛河散步,一边欣赏着身边的春柳,一边等待着朋友们的到来。柔软的柳条儿垂在我的脸前,顺手折一枝细小柳条儿拿在手中,马上想起了故乡清明时折柳戴柳的风俗。

    在这气清景明、春意盎然的日子里,其实我们最应该到山村中走一走,去看看山野的清新。最好是在和风细雨中,戴一顶斗笠,披一件蓑衣,踏着桃花的落英,体会古人的思绪。

    要不我们可以到老城去,踏着那条被雨水冲得发亮的青石板路,打着一把竹制的红油伞,行走在那条著名的古街上。有长长短短的酒幡在春风中舞动,让人有眼花缭乱的感觉。找一家酒馆吧,至于酒馆的名字是叫幸福里酒店,或是叫李太白酒家都不重要。邀三五好友,临窗而坐,点几个小菜,要一瓶杜康,慢慢地喝。

    或者,我们到古镇上去吧,去舞台对面的茶馆喝茶。客官,楼上请!随着店小二一声吆喝,我们就沿着古色古香的扶梯拾级而上,在雕花窗前的八仙桌旁落座。看着满院如烟如雾的细雨,慢慢品尝盖碗茶。

    在这个有淡淡哀愁的日子里,我们当然不会忘记到邙山去,除了到那里去祭祀祖先外,还可以到李后主的坟前洒一杯薄酒,追思这位不称职的帝王和极为称职的词家;也可以到洛河北岸的杜楼村去看一看诗圣杜甫,缅怀这位老先生忧国忧民的功德;或者到伊水边去探访范仲淹,体会一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我的思绪正在清明的天空中飞扬,朋友们来了,于是上车直奔郊外。在洛河边的草地上,几个顽童在尽情地奔跑,热恋的年轻人的头紧靠在一起,几只风筝在他们的头顶上飘荡。地上的草已经泛青,走在上面,看春山依依、杏花灿灿,索性就背诵一首《踏莎行》吧: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河洛览胜

    清明吊古

    □王戈锋

    从《消失的村庄》里看到,我的老家夜叉磨村源于北魏时期。这么说来,我们村里乃至更多的洛阳人都应该有鲜卑民族的血统。

    鲜卑南迁、北魏王朝入主中原距今约1500年,这个民族的杰出代表孝文帝拓跋宏长眠于河洛大地。孝文帝长陵就在洛阳城北约10公里那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邙山陵墓群。

    清明时节,祭扫、踏青的脚步把我带到了长陵。临近洛孟公路的长陵还有些许寒意,与那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来来往往的人们相比,显出几分寂寞。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既是为了一统天下,又是为了民族融合。迁都后,孝文帝大力进行汉化改革,改说汉话,改用汉姓,与汉人通婚,推行汉化教育。孝文帝规定“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代即山西的代北县,代人即鲜卑人。鲜卑人入主中原后,融入了汉人,最终自己彻底消失。

    北魏汉化改革使那时的洛阳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龙门石窟也就是在那个年代开始开凿的。

    在悠久的历史中,北魏就像一颗闪烁的流星,尽管瞬间即逝,但也曾发出璀璨的光芒。北魏曾力图结束对峙分裂的局面统一中国,然终究没能实现。但人们还是应当承认,北魏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仍是由秦汉文明到隋唐盛世的重要驿站。这个封建王朝为中华民族留下许多文化遗产和不尽的思索。

    矗立在北邙的长陵,在春风中默默无语,英年早逝的一代君主,眺望着河洛大地。陵边路旁,竖立着“魏孝文帝陵”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碑。拭去碑阴的尘土,字迹清晰起来:“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长陵——元宏(公元467年—公元499年),献文帝长子。孝文帝改革,对社会经济发展、各族封建化进程、各民族大融合,都起到积极作用……”

    民俗民情

    清明祭祖

    □寇北锁 寇莹

    洛阳人祭祖习俗,除春节祭祖外,还有清明上坟。

    清明时节,人们上坟的祭奠程序,一般是先行打扫墓地,除杂草,补陷坑,新媳妇要向坟上添土,把墓地打扫干净,故上坟又称扫墓。接着在坟上压纸条,或在附近树枝上挂一二指宽、一尺多长的白纸条,这被称为“褥子”,一说供亡灵御寒之用,一说表示坟已上过,让人知晓这是有主之坟;然后,打开提盒,连同带去的饼馍、点心和水果等一并恭敬地摆放在坟前,供品前,就地撮土燃香;再烧纸箔冥钱,捧上酒杯,从左到右奠酒三杯入土,以表对已故亲人的悼念和哀思;最后按辈分前后恭立,行跪拜礼。

    大族名门如何上坟?平乐郭氏宗亲会副会长郭淞滔先生介绍,平乐人上老坟分家庭上老坟和家族上老坟两种。家庭上老坟主要指大家庭,堂兄弟叔侄多人相约于每年二月十七前后及七月十六前后去上老坟。除带四色菜肴和果蔬外,还要扛几把铁锨,因为老坟多在百年以上,难免坟上会有野兔窝,所以上供前要先填埋野兔窝。添土压纸是每个坟头添三锨土、压两张方纸,在草上挂缠白纸条,然后在每座坟前摆四样果子,点燃三支香,烧白纸、金银箔并燃放鞭炮,最后是长辈在前晚辈在后,有人唱礼,一起一拜三叩首。

    平乐郭氏是洛阳望族,家族上老坟分为三种。

    一是每年春季二月初十,由平乐郭氏家族会长率本村各支族长到村东柏树坟上坟压纸。二是每五年上一次老坟。上老坟要通知洛阳各分支族共同上祖坟。二月十二,各地各支族,在村子汾阳门内家庙前集齐,打旗扬幡,按支族分辈数先后排队往老坟去,一路上锣鼓唢呐鸣响,狮子绣球起舞。在柏树坟内,总族长添土压纸后,恭立在始祖和二代祖坟前,然后礼生唱礼:“鸣鞭,奏唢呐。”乐毕,礼生唱:“拜,跪,三叩首,起;拜,再三叩首;再拜,三叩首。”族长副族长跪,由一副族长念祭词。词毕,由外迁支族各族长率上老坟之人,分长幼辈分面北向南排列,鸣鞭奏乐后,支族长拜跪三叩首,也有念祭诗祭词的。直到各村各支族祭拜毕,管司礼的副族长又带领各支族人,往祭三代祖坟。三是每十年一大上坟,要求各支族族长必须到坟地亲祭,并在家庙招待各支族尊长。

    曾经有一个时期,上坟被和封建迷信挂钩,被一概否定。其实,上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民风民俗,是增强民族历史意识、族群认知,倡导孝悌教育的重要形式。

    知多一点

    诗话清明

    □陈晓辉

    清明无疑是一个美好的节气。《岁时百问》解释清明,寥寥数字,写尽了人心底的向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洁而明净,看似平淡,实际上才是最难得的境界。

    至于古人对清明“三候”的说法,简直美妙得令人妒忌:“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一候桐始华”。从清明开始,田野里的桐树就开始开花,一树树粉紫的小喇叭,吹响了春天的号角:春天这次是真的来了,快揉揉眼起来开花吧!

    “二候田鼠化为鹌”。田鼠怎么可能变成鹌鹑呢?中国人向来有一种诗意的不求甚解,他们相信萤火虫是草变的(《礼记·月令》:季夏之月,腐草为萤),而有的虫子捕捉别的虫子是为了收养它做孩子(《诗经·小雅》: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到了清明节,干脆就连阴暗的老鼠也会长出翅膀,变成了可爱的鹌鹑!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说变成了鸽子,不管是哪一种,都是由讨厌的老鼠变成了可爱的小鸟——真是一个奇妙的节气!

    “三候虹始见”。就是说阴霾的日子从此结束,风雨过后,天上开始能看到彩虹了!一场风雨之后,彩虹挂在天上,真是美丽!

    这么美好的时节,当然值得诗人写下诗篇来赞美。最著名的当数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被收录在小学生课本里,无数中国孩子曾经用稚嫩的声音背诵过它。

    美好的清明节,拉响了春天的急管繁弦,桃花娇杏花闹,蔷薇笑牡丹豪。令人惊叹沉醉的春天,从“清洁而明净”的清明走向高潮。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