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6版:社 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一位残疾老师26年的校报情
我市尚未发现人感染 H7N9型禽流感病例
昔日荒凉地 今朝国花园
连接“网上网下” 架起“沟通之桥”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4 月 8 日 星期    【打印】  
一位残疾老师26年的校报情
李现通办校报,一干就是26年
    核心提示

    在偃师市缑氏镇,提起一份名为《激流》的校园文学报,许多中学生并不陌生。而也许不少人并不知道,它的编者是一位名叫李现通的残疾老师。这份校报创办至今已有26年,李现通办报也办了26年。

    校报承载着学生们的记忆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偃师市第二高级中学(原缑氏二中)的《激流》编辑部,翻开3月20日的报纸,版面简洁、编排规整,4个版刊登的均是文学作品,有散文、诗歌、随笔、小小说……大部分是缑氏镇几所中学的学生作品。

    “有一次我的散文《大手小手》在校报上发表,写的是妈妈为我穿鞋的故事。我把报纸拿回家,妈妈高兴地哭了,还夸我长大了、懂事了……”胡雅冰说。

    胡雅冰已经在《激流》上发表多篇文章。这名14岁的小姑娘说,她第一次发表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春天的散文。由于此前考试成绩不理想,她便借“万物复苏”之景抒情,激励自己前行。

    初三学生刘静说,她在《激流》上发表了好几篇散文。“马上就要参加中招考试了,想想即将结束的初中生活,最值得回忆的就是在校报上发表文章。”刘静说。

    身残志坚创办校报

    《激流》编辑部在一个10多平方米的简陋房间里,办报人是今年47岁的残疾人士李现通,他也是该校的语文老师。

    李现通是缑氏镇人,1岁多时因患小儿麻痹落下残疾,平时靠双拐行走。1984年,李现通以高考530分的总成绩名列全市第一,但受当时国家高招政策的限制,他未能如愿进入北京大学,最终被当时的洛阳商校录取。

    命运的捉弄没有让李现通气馁。1986年,他毕业后回到母校缑氏二中当老师。“刚来时学校缺老师,我就替补教课,哪科缺老师我就教哪科。”李现通说,1987年,学校一位语文老师退休,此后他开始专心教语文课。在教学中,他深感写作文对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性,于是他创办了这份校园文学小报。

    从编辑到印刷,他一肩挑起

    “早年办校报都是刻蜡版,然后油印。”李现通说,当时,稿子改好后,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到蜡版上,特别费功夫,一张报纸得刻好几个晚上。特别是冬天,一坐几个小时,有时手脚都冻伤了。油印时有时用墨过多,报纸出来后成了大花脸,又得重新印。

    在编辑部里,记者看到一摞摞十几年前的手稿。李现通说,他保存了好几捆,不舍得扔掉,“如果曾经的作者看到自己中学时写的稿子,肯定会兴奋不已”。记者随手翻开了几篇,都有李现通修改的笔迹。他说,一般稿子送来后,先请几名作文好的学生修改,最后由他定稿。

    “中学生毕竟文学功底有限,要达到能发表的程度,还得费许多功夫修改。”李现通说,在深夜里,经常全校都熄灯了,只有编辑部的灯还亮着。

    不光是改稿,校报的约稿、校对、印刷等工作,26年来一直由李现通一人负责。每个月,人们都会看到他骑着三轮车往返于各学校和印刷厂。

    26年间,李现通承担了《激流》的全部工作,却没有任何补贴。前些年,校报印刷资金困难时,他东奔西跑筹措经费。在他眼中,《激流》更像是自己的孩子。

    毕业十年,校友仍怀念《激流》

    “我已经离开一线教学岗位多年了,但《激流》校报每期必看,因为它是师生的习作园地,读着特别亲切。”缑氏镇中心校校长刘学敏对这份校园小报也很喜欢。如今,《激流》受到缑氏镇26所中小学5000多名师生的喜爱。

    “这份校报启发了学生文学创作灵感,激发了众多学生创作欲望。”李现通介绍,26年间,一些当年校报的主要供稿者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更令他感动的是,前些年,一批毕业生回母校举行毕业十年聚会,几名学生主动找到他,提出要看《激流》。

    “现在,家里的孩子大了,家务活儿也少了,我要把更多精力投到《激流》上。”李现通说。

    本报记者 马毓鋆 通讯员 杨宝柱 文/图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