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2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渤海王子的牡丹情(上)
生前营造“安乐窝” 死后葬“安乐佳城”
牡丹群芳谱
刘禹锡:洛阳才子爱牡丹 佳作名句永流传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 年 4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邵雍:
生前营造“安乐窝” 死后葬“安乐佳城”
邵雍墓园山门
    核心提示

    在伊川县平等乡西村西面的山坡上,有一处东临伊水、西依紫荆山的墓园,这就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易学家邵雍的墓地。邵雍生前因钟爱洛阳秀美山水及淳朴民风,长期在洛阳居住,死后葬于伊川先茔。

    久居洛阳自称安乐先生

    邵雍(公元1011年-公元1077年),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伊川翁、安乐先生。

    公元1049年,邵雍全家从共城县(今新乡辉县市)迁至洛阳。邵雍在洛阳购置了原五代节度使安审琦的故宅30余间,经过修整后,取安贫乐道之意,给新居取名“安乐窝”,自称安乐先生。

    邵雍57岁那年,其父亲去世,他与好友程颢于伊川阴原(今伊川县平等乡的紫荆山下)为父亲精心挑选了一块墓地予以安葬。邵雍于67岁时去世,临终前,他命儿子伯温将自己葬于伊川先茔。

    石坊是墓园标志性建筑

    邵雍墓坐落在伊川县平等乡西村西面的山坡上,东临伊河,西依紫荆山,墓园周围群岭叠翠,风景秀美,静谧优雅,被人们称为“安乐佳城”。

    邵雍墓园南北长89米,东西宽48米。墓园现存石坊、山门、围墙、飨堂、墓冢等。该墓园极具特色的建筑是石坊,是墓园的标志性建筑。

    石坊位于墓园正南方约20米处,底柱四根,呈正方形,底柱之座双侧均有石墩夹持;石坊上部有石梁横连四柱,坊脊两头各雕一龙头,石坊上刻有“安乐佳城”四个楷书大字。

    原有石坊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后渐遭侵蚀而不存,现存石坊系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由嵩县知县徐玑于旧坊遗址上重建。

    历经重修风貌依旧

    山门是邵雍墓园正门,南面而开,属蓝砖灰瓦砖木结构。该山门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后经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重修,其规模比之前更加宏伟壮观。现存门楼高约4米,宽3.56米。顶部为龙头房脊,脊下房额处镶有“邵夫子墓”石匾。大门两侧有一副石刻对联。该对联为隶体,兼有篆体特色,对联周边雕刻精美背景花纹,石刻压脚印章清晰可见,是书文、图案兼优的艺术珍品。

    墓园围墙始建于明宣德年间,用模印有“邵夫子墓”字样的大号蓝砖砌成,墙高2米,周长230米。由于邵雍在当地人中威望极高,数百年来,虽屡坍屡修,但邵雍墓专用砖的数目丝毫无减。现存围墙为1986年用原砖重修,较好地保持了明代建筑古朴典雅之风格。

    邵雍墓飨堂位于邵雍墓园中央、墓冢之南,共有3间,坐北朝南,为专供后人前来焚香拜祭之所。飨堂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后经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重修,现存飨堂依然保持着蓝砖灰瓦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特色。

    墓冢位于墓园北部,坐北朝南。墓冢呈圆锥状,周边底部由蓝砖砌成高约1米、周长约23米的八角形围墙,围墙正面镶有宋理宗所题“新安伯”墓匾。

    邵雍的思想和学术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自宋时起,明朝宣德时期、清朝乾隆时期直到民国,邵雍墓历经多次修整,1963年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本报记者 王蕾 实习生 李敏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