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2版:洛 浦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洛阳爱花今昔谈
一生最爱牡丹花
牡丹群芳谱
第一朵花开
春日桃花闹西山
王妃泪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4 月 12 日 星期    【打印】  
我乡我土
洛阳爱花今昔谈
□寇莹
    洛阳牡丹天下名。洛阳人爱花的习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远古曾有以蜜蜂为图腾的部族,蜂采百花为蜜,自然由从对蜜蜂的崇拜延伸到对花的热爱。古代“华”“花”二字通假,这便是华夏民族名字的由来。中原作为华夏文化的发祥地,显然也奠定了洛阳人爱花的基础。

    商周时,洛阳出现了“花囿”,就是指围地使花木禽兽繁衍,成了园林的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私人园林和寺庙园林,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芳林园和金谷园。芳林园是三国时期魏明帝所建,《水经注》注文载:“……起景阳山于芳林园,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金谷园为西晋石崇的私人园林,潘岳《金谷诗》曾描写金谷园“……前庭树沙棠,后院植乌椑。灵囿繁石榴,茂林列芳梨……”。

    隋炀帝建“西苑”,北起邙山,南抵伊阙诸山,西至新安县、宜阳县境,“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软条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海记》),冠绝当世。唐高宗建“上阳宫”,不仅宫殿壮丽巍峨,还广集天下名花异草,四季常艳,唐代诗人王建曾咏诗云“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

    唐代,是牡丹在洛阳种植的繁盛时期,这与武则天对牡丹的喜爱有直接关系。是时,武则天立洛阳为神都,下令移牡丹至洛阳。唐代著名文学家舒元舆在《牡丹赋并序》中曾记述“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寝盛”。

    武则天此举,不仅留下牡丹仙子抗命不尊被贬出长安发配洛阳的传说,还让牡丹就此成了最受洛阳人喜爱的花卉。唐代洛阳牡丹盛极一时,所以诗人刘禹锡留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千古佳句。

    到北宋年间,洛阳名园荟萃,北宋李格非所撰《洛阳名园记》记述了当时洛阳知名的园林:富郑公园、董氏西园、东园、刘氏园、丛春园、归仁园、李氏仁丰园等等,且“凡园皆植牡丹……至花时,张幙幄,列市肆,管弦其中。城中士女,绝烟火游之”。

    欧阳修也对当时牡丹之盛况做了全面描述:“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花敌……以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由此“洛阳牡丹甲天下”之名便流传于世,享誉四海。

    “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特殊的政治地位,使洛阳成为历代王侯将相、文人学士的荟萃之地,如赵普、吕蒙正、张齐贤以及吕夷简、吕公著、富弼等都是洛阳人,王拱宸罢相后退居洛阳,文彦博罢相后任西京留守,文学家欧阳修、苏辙贬职后任洛阳推官,史学家司马光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寓居洛阳,理学家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等也长期在洛阳居住。

    每当牡丹竞放之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真是“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不仅白天看,还要“夜惜衰红把火看”,甚至雨中也“劝君披取渔蓑去,走看姚黄拼湿衣”。

    “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兴废。”今天,牡丹花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不仅每年举办牡丹文化节,而且各种以牡丹为媒介的文化产业也蓬勃发展。

    孟津平乐,全村人均画牡丹,全国闻名。昔日的农人擎起画笔,绘出一幅幅国色天香的牡丹画,那画纸上一朵朵惟妙惟肖的牡丹,让无数观者惊叹不已。美轮美奂的牡丹瓷,以瓷为载体,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牡丹的形态和神韵,让牡丹绽放在瓷盘之上,被誉为“开不败的牡丹花”。

    牡丹不仅能观赏,还能让来洛的游客品尝,以牡丹花酱为原材料制作的牡丹饼,含牡丹之神韵,聚国花之芬芳,口感酥、松、绵、软,是独具特色的健康美食。许多牡丹深加工产品和融合牡丹元素的工艺品如牡丹化妆品、牡丹剪纸、牡丹刺绣、牡丹三彩、牡丹玉石等也已走向市场,并逐步形成产业规模。

    牡丹,已由单纯的观赏花卉,渐渐延伸为以花为媒,与经贸、科技连为一体,促进洛阳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和交流的媒介和平台。正是“雍容花王艳千年,何曾名贵似今天。花赖国威香四海,国因花红更璀璨”。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