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社会资金务农:有补贴有市场 有困难有希望
南寨村:溪水潺潺绕寨流 钢制家具销海外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4 月 15 日 星期    【打印】  
社会资金务农:有补贴有市场 有困难有希望
本报记者 张喜逢 特约记者 赵笑菊 郑战波/文 记者 鲁博/图
工人们在孟津县送庄镇朱寨村草莓园采摘草莓
    核心提示

    一亩土地能带来多大的农业效益?

    农民、市民、私营企业会有不同做法与答案。而找寻答案的过程,也是探讨如何提高农村土地农业效益的过程……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我市一些县区陆续出现社会资本踊跃下乡务农的新气象。

    政府如何引导社会资金务农?各路社会资金“投身”农田面临哪些困难?近日,我们选择一些正在进行的社会资金务农样本进行了调查。

    1 政策刺激带来资金涌入

    我们在对洛宁、孟津等县逐步兴起的家庭农场、工业反哺农业、社会资金务农等现象调查后发现,涌入田间务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拥有资金的城里人投身农业;机械加工、房地产等行业部分资金转向农业。他们开展规模化经营,承包农田面积少则五六百亩、多则上千亩。

    如何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身”农村?一些县市的经验做法有借鉴、启示意义。如洛宁县针对苹果产业首度出台的政策“大礼包”,既是对客商的引导和扶持,又是解决自身发展受阻的求变之举。

    ■抛出政策“大礼包”

    自从3月13日洛宁县《关于加快苹果产业发展意见》向社会公开发布后,林果办的咨询电话就没停过;办公室专门留了一名工作人员负责接听咨询电话,其他工作人员陪客商下乡实地考察。

    我们从相关文件上看到,该县财政每年拨付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对新发展苹果基地的奖补:凡在上戈镇、故县镇和罗岭乡规划区域连片发展50亩以上的苹果园,连续奖补3年——第一年每亩300元、第二年每亩200元、第三年每亩100元;在其他乡镇规划区域发展50亩以上的苹果园,每亩则按照第一年200元、第二年100元、第三年5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对集中连片发展200亩以上的“大个头”基地,政府部门优先安排资金帮助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截至4月1日,有意向的个人、企业已有80多个。其中浙江温州一私企老板,已拟租地5000亩,投资约5000万元。”林果办负责人王彦斌说,洛宁政府部门这次推出的政策“大礼包”,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

    ■促产业持续发展

    洛宁县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其实也是为了解决当下苹果产业发展中的难题。

    洛宁20.5万亩苹果种植面积中,70%是当地零散种植户,多是留守在家的人以家庭形式种植。近年来,尽管政府部门鼓励引导当地农民种植苹果,并提供技术支持,但随着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多,苹果种植业缺少发展资金,使每年增长、缩减的苹果种植面积几乎相抵——“20.5万亩”这一数字已持续多年。

    另外,增速渐缓的种植面积背后还有更大隐忧:按照苹果树30年的寿命来说,眼下,不少果树已衰老,不能满足苹果产业向规模化、优质化方向的发展要求。

    该县林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要想让苹果种植面积扩大,不能再靠鼓励家庭、散户,要在保证土地流转给农民先期受益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金方式提高优质品种种植面积,逐步淘汰或缩小那些不具备实力、技术跟不上的种植群体。

    2 城里人下乡务农样本调查

    ■样本一 科技引擎促果园发展

    “坐在二层观景楼台,吃自己种的水果,看着100多亩葡萄园、600多亩车厘子……这样的田园景致一直吸引着我。”这片位于孟津县常袋镇马岭村的果园主人陈铮告诉我们,她和丈夫原来在市区经营一家矿山机械公司,现在选择果树种植业,是受国家政策的启发。

    2012年,陈铮和朋友偶然从一位朋友口中得知,常袋镇有一片非常适合种植葡萄的坡地,而且当地政府对投资建园者给予一定扶持。实地考察后,陈峥被连片的坡地景致打动,租下了流转出的700多亩地从事果树种植。

    “一直从事机械行业,投身农业后我才知道,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竟如此之大!”陈铮说。租下土地后,她通过多地考察,决定在这片坡地上种植高品质葡萄、车厘子。

    起初,种苗栽种后,因坡地水源有限,陈铮雇了10多人拉水浇灌,这样一来每天人工费就6000多元,高投入、低效率让陈峥意识到技术跟不上,投资将成为“无底洞”。

    为从外行尽快成为内行,陈峥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合作。

    涌泉灌溉技术、地面喷灌系统、自动化温棚……陈峥投入了近1000万元,原来需四五十人照顾的果园,如今只需10多人。

    “有钱租地不一定能种好地,一旦技术跟不上也会血本无归。”孟津县农业局副局长程建锋说,与其他行业相比,虽然投资农业行业风险小,但这见效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如果前期技术投入跟不上,只依靠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必然影响产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规模化农业生产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中央一号文件所倡导的就是这样的农业发展路径。

    ■样本二 人才缺乏困扰农场发展

    今年50多岁的杨占通,原是我市一家磷肥企业厂的中层干部。2010年前后,企业改制,他失去工作后就和几个朋友合伙投资100万元在孟津县送庄镇朱寨村从事草莓种植行业。眼下,他的基地规模从最初的90亩扩展到了500亩,涵盖了10多个水果品种,其中基地的草莓、猕猴桃等水果还被农业部认定为有机食品。

    杨占通介绍,中央一号文件让他们更清晰地看到了未来农业发展的大方向,也让他的观光农场迎来了政策利好。但是,他们意识到,在他们抢占市场先机、获得第一桶金后,类似的观光农场越来越多,谁能笑到最后,人才很关键。

    近年来,杨占通不断更新草莓、猕猴桃等水果品种,以提高高品质水果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然而,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他的重复性投入较多。

    杨占通介绍,农场有固定人员60多人,但缺乏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主要是这方面人才不愿意到农村来,本地人才流失又严重。现在,他们得不时高薪聘请外地专家来传授提高种植质量的技术,但专家不能长期待在农场里,能够完全掌握专家教授技术的人员又少。人才的缺失,让农场规模化发展获得的利润,不得不为管理落后带来的损失埋单。

    “我们希望政府部门能够牵头,为规模化农业生产者建立稳定的人才培育平台,既能引进人才,又能让农业生产者培训出技术、管理人才,保证人才不断档。”杨占通说。中央一号文件在鼓励、引导社会资金下乡务农之后,他们关心地方会出台怎样的配套政策,保障社会资金在“投身”农业后,真正找到“落脚地”。

    “引导社会资金涌入田间务农,目的是在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提高土地产出率,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在鼓励、引导社会资金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相关部门将出台相关政策,确定租赁农户承包地准入、监管门槛,并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人才扶持。

    从城市到田间,非农行业转而投资农业,透过我市一个个社会资金务农样本,我们发现,这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相关链接

(资料图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