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1日,音乐舞蹈诗《花开中国》专家研讨会在京举办。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作为回归艺术本体、节俭办会、文化惠民的一次成功探索,第3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式上音乐舞蹈诗《花开中国》的成功演出,在当前清理规范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的大背景下是一次成功尝试,值得深入研讨,认真总结推广。
本报今日摘登部分专家发言。敬请关注。
|
【人物简介】
阎肃,原名阎志扬,著名剧作家、词作家;历任空军歌剧团编导组组长、空军歌舞剧团创作员,中国剧协第三届、第四届理事等职,创作的歌词《我爱祖国的蓝天》《下四川》获第三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会演创作优秀奖等。 |
《花开中国》是艺术回归舞台有益尝试
——著名剧作家、词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
阎肃
“音乐舞蹈诗《花开中国》以‘花开中国’为主题,将洛阳悠久的历史文化、著名的文人墨客、传世的不朽名篇融合为‘一赋、一辞、一诗、一记’,主题鲜明。”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阎肃说,整台演出虽没有强大的演出阵容和绚丽的灯光舞台,但构思巧妙,看后印象非常深刻,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创新传承。
他总结说,作为回归艺术本体、节俭办会、文化惠民的一次成功尝试,音乐舞蹈诗《花开中国》在创作过程中,有两大特色尤其值得肯定:一是把大型节会开幕式的演出场由室外移到室内,把艺术交还给艺术本体,突出了本体原创和时代传承,重点突出了文学性和艺术性,使整台演出有延续性,可以长期驻场演出。
二是整台演出仅70分钟,见好就收,不请明星大腕,不搞一次性演出,着实难得。《花开中国》这个名字也特别好,突出了文化惠民,值得肯定。
阎肃最后建议,《牡丹之歌》作为歌唱牡丹的经典之曲已经深入人心,不应该把它当作一个障碍,可以通过对之重新演绎等,使牡丹文化节开幕式更加圆满。
|
【人物简介】
李准,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央重大题材领导小组副组长,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专著《毛泽东文艺思想新论》、评论集《文艺方法与观念新探》等。 |
由地方文艺院团主演,可长期驻场演出
——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李准
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认为,音乐舞蹈诗《花开中国》以洛阳本土文艺院团为班底,遵循艺术规律,不请明星大腕,注重回归艺术本体,可以长期驻场演出,这为其他大型节会开幕式文艺演出提供了一些启示。
李准说,历史文化是洛阳最大的资本,如何通过演出将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表现出来,让游客可看、可摸、可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洛阳在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所处的地位,就是一个很好的“卖点”,这个“卖点”可以用多种艺术形式呈现,最害怕的是不去整理、发掘。
他表示,音乐舞蹈诗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这种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办、市场运作、文化惠民的大型节会开幕式文艺演出新探索,给当前清理规范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带来了新的尝试,应当深入总结,不断完善提升。同时,应站在中国当代发展的高度上,持续做好“花开中国”这一主题,力争将《花开中国》打造成为一部站得住、演得出的精品剧目,不断丰富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文化内涵,将其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节会品牌。
|
【人物简介】
苏叔阳,笔名舒扬,当代著名剧作家、作家、文学家、诗人,现从事文化及历史研究,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金鸡奖及全国作协短篇小说奖、散文奖等;2010年7月获得联合国艺术贡献特别奖。 |
当作一个标杆在业内进行讨论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名誉委员
苏叔阳
“音乐舞蹈诗《花开中国》始终坚持以文化为引领,紧抓洛阳人文和牡丹的品位特点,以全新的理念,将音乐、舞蹈、诗朗诵三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开创了音乐诗这种表演形式。”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名誉委员苏叔阳说,《花开中国》改奢华的演出为质朴的舞台艺术,可以作为一个标杆在业内进行讨论。
苏叔阳说,在后奥运时代,奢华铺张的舞台表演艺术成风,除了绚丽多彩的舞美设计外,文化内涵极其匮乏。而音乐舞蹈诗《花开中国》,一改奢靡之风,将舞台还给艺术本体,这种创新让人眼前一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同时,音乐舞蹈诗《花开中国》各篇章词写得非常优美,在衔接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节奏感很强,可以看出是在用心打磨一部精品剧目,看后让人很兴奋,可作为一个新的尝试、一种新的样式,完全可以拿来当作标杆在业内作一番探讨。
苏叔阳表示,现在正是舞台表演艺术转型的关键时期,而音乐舞蹈诗《花开中国》在转型方面开了一个好头。作为千年帝都,洛阳应更加注重发掘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思维,赋予传统经典更多时代内涵,引领社会潮流。
|
【人物简介】
仲呈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央重大题材领导小组成员,从事专业文艺评论工作30多年,以擅长哲学思辨阐述文化艺术问题著称。 |
市场化运作,使节会更有后劲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仲呈祥
“《花开中国》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值得关注。”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央重大题材领导小组成员仲呈祥说,这个特点就是《花开中国》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政府卸了担子,使节会更有后劲,开创了我国举办大型节会开幕式文艺演出的新模式。
《花开中国》汇集了任卫新、王晓岭等国内一流主创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坚持以国家水准、民族气魄、洛阳特色为准则,经过12次的专题研讨,形成了以“花开中国”为主题,以“洛神赋、木兰辞、将进酒、牡丹记”四大名片为支撑的文学架构,确保了国家级节会的水准。
仲呈祥说,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式演出采用市场化运作,赋予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充分配置资源,把洛阳特有元素完美呈现出来,既有民族特色,还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同时,音乐舞蹈诗《花开中国》厉行节俭办会,不奢华、不跟风、不宏大、不张扬,接地气、不俗气,非常值得肯定。
他建议,为了让音乐舞蹈诗《花开中国》更加接地气,应进一步发掘优秀历史文化,把最精髓的内容呈现出来。
|
【人物简介】
唐凌,女,文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主编。 |
《花开中国》让我心生民族文化自豪感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主编
唐凌
“看完音乐舞蹈诗《花开中国》,我觉得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努力回归艺术本体,为我们大型文艺演出的创作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东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主编唐凌博士说。
一方面,《花开中国》努力关注创作本身,所有的精力和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创作上,除采用部分古诗词外,所有音乐、词曲、舞美均为原创。
另一方面,《花开中国》努力挖掘文化内涵。在看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无论是文学诗歌,还是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固然和洛阳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但它们在实际上早已化成我们中华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部分,我不会仅仅想到它只是洛阳的,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节目内容方面,各个篇章几乎可以独立存在,可圈可点。”唐凌建议,作为一场庆典演出,音乐舞蹈诗《花开中国》还具有庆典演出的固有特征。如果要作为一台精品剧目进行巡演,应更加注重演出的整体感,如加入一些戏剧性的东西,经过精心打磨,相信一定能长期演下去。
本报记者 姜春晖 文/图
|
【人物简介】
毛时安,现任上海文艺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政府参事;著有《美学新变与反思》《长夜属于你》等,其评论作品分获首届上海文学作品奖、全国中青年美学优秀成果奖、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等。 |
可以N次消费,体现了文化惠民
——上海文艺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政府参事
毛时安
毛时安认为,音乐舞蹈诗《花开中国》的最大可取之处,在于将观赏性、娱乐性架构于文学性、艺术性之上。同时,不搞一次性演出,可以N次消费,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文化惠民。
他分析说,如今流行的大型文艺演出之所以遭人诟病,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形式很大,但内涵单薄,没有什么文化内涵;二是多数文艺演出为一次性演出,不能重复消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很大。
“对于人们所诟病的上述两个问题,音乐舞蹈诗《花开中国》都进行了有效地避免。”毛时安说,一方面,《花开中国》力求将文艺演出的观赏性、娱乐性建构在比较坚实的、被大家所冷落的文学基础之上,通过四个名传千古的文化经典来提高艺术品相和品质,避免了歌舞升平和灯红酒绿。另一方面,《花开中国》还把一次性的烟火文化变成了可以在剧场里N次消费的剧场艺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使投入成本相对降低,也便于文化惠民。
同时,《花开中国》将演出场地由室外搬到室内,变广场演出为剧场惠民,一改我们对大型文艺演出的固有思维,进一步拓展了文艺演出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便是《花开中国》给我们新的、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