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上规模的旅游景区(点)超过60个,但说到洛阳的旅游风景区(点)哪个给人印象最深、特别令人心驰神往?不少人答不上来。
这就是洛阳旅游产业的尴尬。我市旅游界人士一语破的:除龙门、关林、白马寺这“老三篇”外,旅游产业缺龙头。
今年4月召开的全市旅游产业大发展动员大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进一步培育壮大旅游企业主体,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切实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满天星斗 独缺明月
前不久,市民孟玮在外地的朋友来河南游玩,首站选在洛阳,请孟玮推荐洛阳有特色、有品位的景点。孟玮给朋友安排的旅游行程是:上午逛白马寺,就近去神州牡丹园赏牡丹,下午看看龙门石窟,时间允许的话再看一下关林。
这已经不是孟玮第一次给朋友安排这样的旅游行程了,用他的话说,“洛阳除了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好像没地方去了”。
遇到孟玮这类情况的市民还真不少。每每有外地朋友来洛,除龙门、关林、白马寺这“老三篇”外,下一个推荐景点选在哪里,成了不少人挠头的问题。
洛阳的旅游资源不可谓不丰富。近年来,依托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我市已打造出62个旅游景区(点),其中5A级景区5个、4A级景区11个、3A级景区11个。全市5A级景区数量,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位居榜首。
然而,景区虽多,上水平、上档次的龙头景区并不多,单一化、弱小化、同质化的症结突出。“满天星斗,独缺明月”,不少业内人士这样形容洛阳旅游目前的状态。
企业个头小 产业链条短
旅游景区面临的尴尬,反映出目前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产业规模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很不相称。
全市现有星级饭店69家,而西安有315家,杭州有236家,郑州有111家。我市宾馆、饭店不仅数量少,而且没有一家国际知名酒店品牌进驻,影响了高端游客的进入。
全市拥有旅行社98家,不到郑州的一半,不到西安的1/3,不到杭州的1/5。至今,我市没有一家全国百强旅行社。
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万,间接从业人员36万。在这些旅游从业人员中,精通旅游业务、懂得市场营销、熟悉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的人员较少,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尽管近年来我市一些旅游企业为了向外推介,纷纷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然而与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我市旅游产业整体规模相对偏小,竞争力较弱。”河南科技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王镜说。
由此带来的是一系列问题:旅游产业链条偏短,旅游业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旅游景点听头大、看头少,缺乏具有创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能够带动消费的休闲娱乐型产品,娱乐、购物等二次消费比重偏低。
打造龙头 带动全身
“如果说让你到安徽旅游,黄山一定成为首选;假若有机会到广西游玩,桂林阳朔不可不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龙头效应。”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席升阳表示,一个地方兴旅游,必然要有自己的龙头企业、龙头产品,有龙头就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有龙头才能带动全身。
洛阳旅游业发展如何培育更多龙头企业和产品,打破“星多月少”的不利局面?旅游业内人士纷纷给出建议:
打造国际化旅游精品。尽管我市目前的A级景区、景点数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但这些景区与西安的兵马俑、安徽的黄山、杭州的西湖等世界级的景区相比,国际知名度还较低。我市应按照国际化标准来规划建设现有的知名景区,努力将其打造成闻名国内、享誉世界的国际精品景区。
做优做强重点节会品牌。目前我市各个节会的综合效应参差不齐,牡丹文化节一枝独秀,其他节会则相对逊色。对牡丹文化节来说,要继续做大做强,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其他节会也要树立务实办会的理念,探索尝试市场化运作,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子,切实提高综合效益。
培育壮大企业主体。重点整合餐饮、交通等旅游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重组,打造实力雄厚、机制健全、竞争力强的区域旅游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和大型旅游项目落户洛阳。
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高铁发展的重要机遇,深化中原经济区区域城市旅游合作和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合作,并加强与国内外著名旅游城市的合作,推出一批跨境、跨省区、跨地市的旅游产品,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市场共享,打造互利共赢的区域旅游品牌。
建设旅游示范园区。以龙门、汉魏故城等四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推动资源、资金等要素加快向园区集聚,打造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放大旅游业的规模效应。
相信不久的将来,洛阳旅游不仅“群星耀眼”,更将“明月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