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樊会涛(上图),1962年生,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总设计师、副院长,研究员,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航工业“武器技术”首席技术专家,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
他主持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空空导弹,实现了我国空空导弹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填补了我国空空导弹领域发展的多项技术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国防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28篇;先后荣获“第六届光华工程奖青年奖”“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第二届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等称号。 | |
核心提示
“一个民族要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才有希望!”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始终关注着天空,默默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他们无怨无悔地恪守沉默,发展着中国空空导弹事业;他们与产品荣辱与共,用奉献与坚守书写了中国航空史上的奇迹。樊会涛,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临危受命的沉重
樊会涛与空空导弹结缘始于一连串的偶然。报考大学时,他连专业都没有填写,便被录取到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由于家在河南,临近毕业时,他希望能够回到家乡,于是便来到了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这一来便没有再离开,至今已走过30多个年头。
“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樊会涛毕业时,正是我国着力发展国防工业的时期。他刚刚进入导弹院时,院里正在研制我国第二代改进型空空导弹与第三代空空导弹,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一毕业就能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我很幸运。”在一个又一个型号的研发中,樊会涛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业务尖子,开始在型号研制中挑起大梁。
2000年6月30日清晨,是樊会涛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早晨。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型号总设计师董秉印,突然心脏病发作,訇然倒下。当时,樊会涛还来不及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便挑起一个更大的担子——接任该型号总设计师,继续型号的研发。这一年,樊会涛38岁,生命的无常与国家使命同时向他袭来。
刚刚走马上任的他,做试验时接连不断出现问题。然而,令樊会涛欣慰的是,在他身后有一支优秀的技术团队。
在这一型号的整个研制过程中,出现过多次科研攻关,每一次科研攻关都饱含了诸多艰辛与无数次的反复。而最终,团队呈现在国家和人民面前的,只有成功。这一型号最终创造了中国空空导弹历史上的新纪录。“飞得最快,打得最远、最准,定型一次全部成功”,这些纪录都是过去从未有过的。我国的空空导弹水平自此一举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队”的责任
2010年对于导弹院来说,是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被誉为导弹院“生命工程”的某型号,是这一年的主角。为了竞标成功,全院上下5700多名员工铆足了劲,誓要攻下这一关。
“全面满足用户需求、全面超越竞争对手”的指导思想确立后,樊会涛开始带领团队与时间和技术赛跑。
在竞标开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樊会涛和团队没有休过双休日,型号线实施“711”工作制(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个小时),服务保障人员24小时随叫随到。2010年新年的第一天,他们仍在茫茫戈壁进行试验。从实验室的建设到新技术攻关,从理论模型的提出到技术方案的实现,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从建实验室到最终研制出合格产品,他们仅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而这在平时技术攻关比较顺利的情况下,也需要两年左右。
最终,在樊会涛的带领下,导弹院以大比分领先对手的绝对优势,赢得竞标最终胜利,顺利成为该型号承制单位。
“作为‘国家队’,我们不但要和国内的对手竞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和世界上的强者竞争,和我们未来的作战对手竞争。”这是樊会涛对责任的理解,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捍卫蓝天的“铁军”
导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一支庞大的技术团队。对于导弹院技术团队,樊会涛充满了骄傲与自豪,然而在平时,他依然严格要求每一个人。
作为总设计师,樊会涛一直强调技术责任制,把权力充分赋予技术人员,同时责任也落在他们的头上,“对技术人员要充分信任,敢于把工作交给他们,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年轻人才的培养,樊会涛也十分重视。每次开会时,他都要求先让年轻人发言,对于这样做的原因,他解释道:“老同志说完,年轻人就不敢说了,要让年轻人独立思考。让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工作也就一代代传承下去了。”
现在,樊会涛已经在考虑更新一代空空导弹的研发。“现代战争归根到底是空中实力的较量,要想保持较强的空中优势就必须具有先进的战斗机和空空导弹。现在,夺取制空权对战争胜负具有决定性意义,而空空导弹又是夺取制空权的主要武器。”樊会涛说。
如今,樊会涛已经是一位获得了诸多荣誉的总设计师,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届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等荣誉纷至沓来。而每每谈到荣誉时,樊会涛总是很严肃地说:“工作都是大家一起干的,我们是一个团队。我获得荣誉只是作为团队的一个代表。”
樊会涛当上总设计师后的10年来,几乎每天都要去看看导弹,每次都要亲手摸一摸,一天不见心里就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同事和家人总是笑着说,他见了导弹的亲热劲儿,就像见到他的儿子一样。
偶然结缘导弹,偶然走进导弹院,从此便爱上了导弹研究事业。对于樊会涛来说,一切是这么自然与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