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件(套)精品文物首次集体亮相,一些博物馆和文物景点免费或优惠开放,助推了一个旅游小高潮。
上周末,当“国际博物馆日”撞上“中国旅游日”,洛阳的博物馆“热”了,洛阳的旅游业“笑”了。
这一撞,看似机缘巧合,实则偶然中隐含必然。因为,对古都洛阳而言,文博业与旅游业本来就是一对共生共荣的“连体婴儿”——洛阳旅游,最炙手可热的景区是文物景区,潜力最大的资源也是文博资源。
但是在现实中,这对“连体婴儿”常常“貌合神离”。我市馆藏文物数量达40万件,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大部分博物馆却门可罗雀,多数“宝贝”也“养在深闺人未识”。
与其和麻雀为伴,不如与游客相约。此次博物馆与旅游业“牵手”,驶入公众交流与互动的轨道,双赢自在情理之中。
博物馆是保护记忆的地方,更是与历史对话的场所。洛阳的博物馆缺“讲故事”的能力,缺乏营销理念的创新,展览方式平面化、陈列化,缺少体验互动,往往给人古板守旧的“老古董”印象,令市民和游客难以亲近。
其实,博物馆完全可以有另一副“面孔”。英国注重博物馆文化资源和产业链的深度开发,其旅游景点有80%都是博物馆,年访问量高达4200万人次,85%的境外游客把参观博物馆等当作来英国的主要目的之一。
“保护”文物不是“遁词”,也不是“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理由。国际博协总干事朱利安·安弗伦斯曾说,将“保护”这一传统使命与培育创造力相结合,以实现博物馆的更新和观众数量的增长,是博物馆正在追求的变化。
用现代旅游的眼光来考量,用现代旅游的手法来运作——洛阳的博物馆亟待做出改变。创新营销理念和手法,建立面向市场和游客的体制机制,引进多媒体和3D等技术改变展示方式,增加体验性、互动性展览活动,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吸引更多游客走进门,这比单纯的“免费”更关键。
正如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期盼这一“撞”能真正撞出博物馆变革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