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上之“说三道四”,非为《现代汉语词典》所指那种“乱加谈论”他人好坏是非的意思,而是想从古人和今人说“三”、说“四”的话语中悟道人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地方都有“三”。比如,三九、三伏、三餐。再比如“三思而行”,是说做事要经过反复思考,然后再去做;“举一反三”,是说拿已知的事理推知相类似的其他事理,比喻善于由此知彼,触类旁通;“事不过三”,是说做事要“三思而行,行之不果再行,三行而不果,殆也心甘”。
老百姓有句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知老。看了小孩子三岁时的行为表现,就能预测他老了如何。从短短的三岁能看出长长的一生,你说,这个“三”奇也不奇?
有意思的是“三长两短”。友人问我何解?我说,辞书解释指意外的事故,特指死亡。友人又问,哪三长?哪两短?我亦茫然。后经请教一位曾经专做白活的老木匠,方知,三长两短是指没有盖上盖的棺材,是由三块长板和两块短板打成的。
说到“三”,经典的是孔老夫子在《论语》中以“三”阐释人生,教化学生。
他在《述而》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在《季氏》中说,君子有“三畏”“三愆”“三戒”。其中的“三戒”最有见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谈人生交友,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谈衣食居住,他在《雍也》中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三种行为赞道:“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及乐。贤哉,回也。”要我说,我们真该像颜回那样好好地“吾日三省吾身”了。
至于“四”,《易经》称“元、亨、利、贞”为四德,儒家称“孝、悌、忠、信”为四德,老子说“仁、义、礼、智”为四种德行。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个“四端”也是四种德行。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古人称之为“四喜”。还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古人称之为“四美”。
可见,“四”是很美好也很吉利的。现在,却有人偏偏把这个很吉利的“四”谐音成不吉利的“死”,成一大忌。如若不信,你就瞧瞧,谁家买个新轿车,愿意挂个“444”的牌照?
若将“三”和“四”合起来看,则可窥出另一种人生。有人不三不四,有人低三下四,有人做事情丢三落四、推三阻四、颠三倒四,有人遇问题拉三扯四、埋三怨四、欺三瞒四……这些人,都是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不说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