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融合,转型发展。日前在我市举行的“可持续发展市长论坛——2013市长与跨国公司对话会”,将此作为论坛主题。
此处所提出的“四化”,是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此前被提及的“三化”相比,信息化的内容赫然在列。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显而易见,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能源、信息和材料被称作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当前,信息化已经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正有力地推进其他“三化”。
“两化”深度融合 洛阳正当其时
对洛阳这座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传统工业大市而言,信息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调研员王加祥表示,洛阳工业转型升级,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不可或缺,“两化”融合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孪生子”,其深度融合是产业升级的方向与动力。
用友软件洛阳分公司总经理何旭祥认为,信息化是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这也是进入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标志。当前,“两化”深度融合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王加祥认为,作为老工业基地,洛阳工业所面临的节能减排、防治污染、提高产业附加值的压力非常大,信息化改造任务很重。
近日在洛召开的2013用友企业信息化峰会上,他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我市中小企业的触网率(利用互联网发布和获取信息)达到92.7%,提供网络咨询服务的约82.7%,而拥有独立网站、利用管理软件提升内部管理的还不到40%。
“可以说,为了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洛阳中小企业已经到了必须‘两化’深度融合的时候,这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王加祥表示。
“两化”深度融合 技术重塑管理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将信息化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带来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可大大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同样给企业带来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管理模式的颠覆性变革。“只有在技术的支撑与驱动下,企业才能重塑管理,应对大变革时代带来的冲击。”何旭祥认为。
例如,条形码技术本身已非常成熟,但是一般只在超市等消费领域使用,其实在企业内部完全能大规模使用,以此大大提高物流速度。
何旭祥表示,从先进企业的实践来看,信息化对管理的重塑,已经从早期的“企业的信息化”转变为“信息化的企业”,即打造信息化组织。这对成长型的洛阳中小企业而言,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专家表示,我国企业“两化”融合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应用渗透阶段,就是企业计算机化,主要内容是数字化单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局部集成;二是综合集成阶段,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业务流程优化,把各个信息化模块综合集成;三是融合创新阶段,信息化与工业要素全面融合,实现业务流程的变革重组和工业体系变革。
位于涧西区的洛阳中冶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就用10年时间走过了上述历程。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集成、高效的统一信息化平台,公司的资金回笼时间缩短了40%,采购准确率提高到95%,生产计划下达时间缩短了70%,质量检验周期缩短了60%,材料成本节约了2%。
今年4月,中冶重工被授予“2012洛阳最具创新力企业”称号。“10年信息化,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该公司总经理张亚楠深有感触地说。 本报记者 戚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