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穷乡僻壤,如今玫瑰花海——新安县北冶镇关址村今非昔比。
3年前,“种着三跑田,吃饭全靠天”;如今,生活有配套,出门有钱赚——栾川县白土镇马庵村,老百姓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吃水难、出行难、上学难、就业难、创业难、结婚难——嵩县木植街,最穷数北岭;再过两年,北岭村的“六六难”,将变成“六六顺”。
…………
近年,被“落”在大山深处的贫困村,发生着让老百姓欣喜的变化。这,得益于扶贫搬迁的深入推进。
数字会说话。自2006年在全省率先大规模实施扶贫搬迁以来,我市已建成扶贫搬迁新村298个、扶贫搬迁安置社区21个,搬迁群众近2.4万户10万多人;立足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开发格局,水、电、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应配尽配,雨露计划培训10万多人次,有效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简而言之,把扶贫搬迁和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源头活水。
成绩令人欣喜,然而“贫困人口基数大、致富增收项目少,搬迁楼房好建,设施配套缓慢”的问题依然存在。
据统计,按照人均年收入2300元的国家贫困标准,我市农村扶贫对象将近54.78万人;按照对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以及自然资源匮乏,没有发展潜力,扶持成本高、效益差的贫困户和自然村进行整体搬迁的原则,我市仍有4万户16万名群众需要扶持。
对比新的十年国家扶贫开发纲要定下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教育有保障、服务能跟上,我市扶贫开发仍需持续攻坚。
搬迁群众向县城集中、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向旅游景区集中、向产业集聚区集中,立足“三位一体”扶贫格局,一步到位“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这是我市为扶贫搬迁开发模式开出的“药方”。
关于搬得出。山沟里的群众本来就穷,搬迁买新房无疑难上加难。在我市,搬迁户购房可享受成本价和1.5万元的购房补贴,特困户还能享受5000元至1万元的差别化补贴。实实在在的实惠和扶持,让群众的进城上楼梦不再是梦想。今年,我市有3285户12593人将搬出深山,入镇进城。
关于稳得住。没有完善的配套服务,搬迁为贫困群众提供的住所也仅仅是个空壳。按照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我市扶贫搬迁社区加强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让搬迁群众一步到位,过上美好生活。
关于能发展、可致富。“输血”是前提,“造血”是根本。我市在保持各项扶贫政策落实不走样的基础上,依托雨露计划、到户增收、贴息贷款等项目,在搬迁地因地制宜,宜游则游、宜林则林、宜工矿则工矿,逐步变“外部输血”为“内部造血”,使搬出深山的村民家家都有本“致富经”。
扶贫搬迁政策好,告别深山富路宽。如今,在嵩县白云山、栾川重渡沟等地,搬迁安置的群众,利用旅游资源开起了家庭宾馆、农家饭店;在嵩县木植街、宜阳香鹿山等地,搬迁群众放下了犁耧锄耙,走进了工厂;在栾川白土、洛宁上戈等地,柿子、连翘、苹果等特色农业项目也发展得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