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薄薄的餐巾纸,被当作检验食品优劣的“神器”(见本报昨日09版报道),这其中透露出的,与其说是“咱们民间有智慧”,倒不如说是一种心酸和无奈,是公众对“舌尖上的安全”的集体焦虑。
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毒大米、毒生姜……这些年,食品领域屡屡出现的冲破底线的“不论招”,让公众提起食品安全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屡屡有类似餐巾纸鉴别食品优劣的土办法现身网络,并被人们热捧。
可是,老百姓毕竟是老百姓,土办法毕竟是土办法,且不说许多土办法最终被证明效果不佳甚至根本没有效果,即便效果很好,但与有组织、有财力甚至动用高科技手段“武装到牙齿”的造假者相比,土得掉渣、散兵游勇式的民间智慧实在不堪一击。
从这个角度讲,维护“舌尖上的安全”,餐巾纸“可以有”,但不能成为“神器”;真正应该成为“神器”的,是职能部门严格的监管和严厉的执法,是“严格”和“严厉”织就的“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易造假”的坚实篱笆。
欣喜的是,这样的“篱笆”正在从上到下紧锣密鼓地编织——
5月初,公安部公布了10起打击肉制品犯罪典型案例;5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针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为发布了最新司法解释;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5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严格食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肉类产品掺假售假等违法违规行为……
而在洛阳,继今年前5个月取得“侦办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案件51起”的阶段性成果后,5月31日,我市又召开第二季度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出台五项制度,建立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联防联控机制,对食品安全犯罪“零容忍”。
维护“舌尖上的安全”,我们看到了坚决,也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