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洛平锐观察》发出《公益自行车“三问”》;
6月3日,市福彩中心召集媒体记者、网友代表与部分市民,就公益自行车投用以来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开诚布公的座谈;
经过调研和论证,在听取广大市民意见的基础上,市福彩中心昨日发布最新调整方案:办理借车卡的保证金由600元降至200元、单次借车时间由两个小时延长至三个小时、已办卡者退回400元保证金……
可以说,针对公众先前的诸多质疑,公益自行车“修正案”一一做出了积极回应。一时间,网上网下“赞”声一片——
“降押金、延用时,公益自行车变得亲民啦。”
“漂亮!退钱去,可以再办一张卡了!”
“这次解释得够清楚了,真的很不错。”
“有关部门能够积极听取民意,及时下调相关标准,让公益自行车真正变得惠民,这是大好事。从网络呼声四起到相关调整措施出台,速度也很快,不但押金下调,使用时间也同时延长,又快又彻底,令人耳目一新,值得称赞。”
…………
从“差评多多”到“好评如潮”的逆转,看起来,自5月25日投用至今,公益自行车已成功摆脱第一次“成长的烦恼”。然而,我们的反思不应到此为止——在它亮相10余天内所遭遇的“冰火两重天”,究竟说明了什么?留给人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它未来可能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破题之道又到底是什么?
答案或许没那么神秘,甚至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问!
——“问”什么?向谁“问”?怎么“问”?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假如一开始就多问问老百姓,哪些群体日常需要使用公益自行车,这些人的收入水平和实际承受能力怎么样,办卡的保证金多少才合适,可能我们最初就不会设定让人望而生畏的“600元门槛”;
假如一开始就多问问老百姓,在现有的城市框架内,群众骑公益自行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区间怎么样、用时需多少,我们就不会把单次借车时间定为两个小时;
假如一开始就多问问老百姓,首批35个站点主要设置在交通繁华的十字路口,建车棚有碍观瞻,还存在交通隐患,所以在规划审批时确定为露天开放式存放,而在后期养护车辆的问题上,大家有没有其他好的办法,也许这样一问,我们就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招,还很有可能收获一批热心的“护车志愿者”;
假如一开始就多问问老百姓,现在只是这个项目一期试运行阶段,未来还有二期、三期工程适时启动,设点将分区分类进行,以居民区、公交枢纽为核心,以规划分区为单位,形成一个便捷、安全、舒适的公益自行车系统,对此大家还有哪些期待和建议,有此一问,纵然众口难调,也必然能争取到最多数的民意支持;
…………
这些“假如”,绝非多余的“马后炮”。
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公益自行车项目试点城市,洛阳能否探索出一个公益自行车的“洛阳模式”,在全省具有示范意义。同时我们也应保持一份清醒,公益自行车在国内其他城市也遇到过种种瓶颈,有的最终沦为了一种“高调的摆设”。前车之鉴,不得不察,在“驶”向未来的每一个节点,我们最应当铭记的就是——多“问”多受益!
一个公益项目的服务对象和受益主体都是老百姓,当然要以老百姓“需要不需要、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取向,也就必须在决策环节问需于民,在实施环节问计于民,在验收环节问效于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问”是一种胸怀,代表心底无私,可以公开透明地去开展工作;“问”还是一种能力,代表集思广益,能够创造性地破解难题;“问”更是一种责任,代表为民担当,一定要把好事办好。
公益自行车重新整装出发,前方也不可能是一片坦途。敢“问”路在何方?有“问”就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