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天奇期待将《一分钱》拍成微电影 | |
核心提示
遛狗、散步、打太极……这似乎是退休后老人通常做的事情,而一拖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王天奇玩起了微电影创作。3年前,王天奇开始创作微电影《一分钱》的剧本,并于去年发表。如今,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这个剧本搬上屏幕。
1 另一个版本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昨日,记者来到王天奇家中,见到了收录在某作品集中的《一分钱》剧本。
在《一分钱》这部微电影的剧本中,4岁的雯雯是主人公。雯雯和妈妈在逛街时,看到了被丢弃在路边的一分钱,在征得妈妈同意后,她把钱交给了警察。警察犹豫着这一分钱要不要上交,最终他把钱放进了一名“盲人乞丐”的碗中。谁知,这名“乞丐”并不是真正的盲人,他将一分钱顺手扔在大街上。这一幕恰被雯雯看到,天真的她为了追逐正向马路中间滚去的硬币,不幸与汽车相撞……
以上便是《一分钱》的大致情节,虽然简单,却折射出不同人群对于一枚小小硬币的不同态度。
王天奇介绍,微电影最大的特点是见微知著,通过一分钱这种符号,唤回人们最初的纯真情感和诚信、拾金不昧等美德。整个剧本3000字左右,分为22组镜头,时长约20分钟。
2 关于“一分钱”的对话激发创作灵感
《一分钱》剧本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2010年夏天的一个早晨,王天奇到上海市场步行街闲逛,遇到一对母女。小女孩儿在地上看到一分钱,刚要捡起,却被母亲呵斥:“脏死了!别捡!”“老师说让捡了交给警察叔叔。”“不许捡。”女孩大哭起来。
母女俩关于“一分钱”的对话引起王天奇的注意,他想到“路边有假乞丐骗钱”的消息,想到小时候唱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于是有了将其写成小说的想法。
回去后,王天奇用两周写完了小小说《一分钱》。
去年夏天,每天看报的王天奇接触到一个新名词“微电影”,他顿时灵光闪现:要是将自己的《一分钱》在网上用视频的方式表现出来就好了。于是,他又用了半年多对作品反复修改,终于完成了《一分钱》微电影的剧本。
剧本写好后,一个新问题又摆在王天奇面前——如何拍成电影?
有朋友为他支着:先将剧本发表出来,或许会有感兴趣的人主动上门合作。
去年年底,王天奇的《一分钱》发表在某作品集中。半年来,不时有热心读者给他打电话,支持将剧本拍摄成电影,可是没有一个导演上门。
3 期待将剧本搬上屏幕
王天奇今年72岁,是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的退休职工。
1958年,他到一拖当车工。从小喜欢文学创作的他,曾将工厂里面的钢花、机器、工人、零件融入文学创作中。
从1962年开始,他的作品先后被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上。成了车间的“名人”后,领导专门找到他,让他到宣传科或人事科工作,王天奇出人意料地拒绝了:“只有和钢铁泡在一起,才能有创作灵感。”
51年笔耕不辍。王天奇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诗歌1000多首,杂文、小说100多篇,他还出版了个人诗歌集和中篇小说集,目前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强烈的使命感给了王天奇无穷的力量。“微电影时间短、用电影手法讲故事,更易于被分享和传播。希望我的微电影能够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让更多人明白勤俭节约的意义。”
王天奇说,如果有人愿意合作拍微电影,他将全力配合。他的电话是13849924160。
本报记者 王晓丹 文/图
相关链接
微电影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
微电影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微(超短)时放映——30秒至300秒;微(超短)周期制作——7天之内或几周;微(超小)规模投资——每部几千元至几万元。
微电影的内容一般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网络上曾经比较火的微电影有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筷子兄弟的《老男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