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吃茶来去入真禅
隍城村:本想建新城 最终落空名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6 月 25 日 星期    【打印】  
吃茶来去入真禅
——洛阳禅茶文化之一瞥
□郑贞富
华三川 《香山九老秋兴图》(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中国茶道博大精深,其中禅茶是中国茶道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形式的文化——禅茶文化。禅茶文化发源于河洛大地,肇始于北魏菩提达摩,光大于唐代神秀及其后学。通过他们的努力,使“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

    1    菩提达摩一叶茶

    菩提达摩(通称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为南天竺(古印度)沙门,来到中国后,初入南朝宋境,后过长江,进入北魏境内。

    北魏孝明帝即位,将达摩请到洛阳,为其修寺居住,定名景林寺。《洛阳伽蓝记》说,景林寺是个规模庞大的寺院。这里禅阁虚静,虽处闹市,形同岩谷。达摩后又到嵩山少林寺面壁9年,晚年传法于洛阳西部山区。

    在达摩之前,僧人已有饮茶者,《晋书·艺术传》载,后赵时期临漳昭德寺的道开和尚昼夜不卧,除日服数枚药丸外,“时复饮荼苏一二升而已”,所谓“荼苏”,是一种用茶叶与果汁、香料配制的饮料。但一般观点是,将坐禅与饮茶紧密结合的第一个高僧是达摩。

    佛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达摩打坐期间,常因打瞌睡而苦恼。有一天,达摩的弟子在旁煮水以备饮用,正好一阵风吹来,旁边的茶树叶子掉落锅里,达摩喝了水之后,精神非常好,打坐时也不再打瞌睡。从此以后,静坐在茶树下的达摩嘴里吮吸着茶叶的清香,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光。

    唐代高僧百丈怀海著的《百丈清规》是一部关于禅宗寺院管理制度的书。其记载的初祖“达摩忌”即十月初五达摩圆寂纪念日的仪轨中,只有一种供品,就是茶。由此仪轨中的“供茶”“上茶”“增茶”“献茶”等仪式,不但可以证实茶在佛教禅宗中的地位非同寻常,而且佐证了茶为达摩所喜之物的传闻并非后人杜撰的,否则禅宗信徒也不会把茶作为供品供养祖师。

    2    茶香禅韵满东都

    唐朝初年,禅宗分裂为南、北二宗,北宗以神秀为教宗,南宗以慧能为教宗,史称“南能北秀”。在公元7世纪末到8世纪中叶的半个多世纪里,神秀一系成为北方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禅系。

    神秀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生于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20岁时在东都洛阳受戒,46岁至蕲(qí)州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双峰东山寺,师从禅宗五祖弘忍,在数百门徒中位至首座。

    弘忍圆寂后,神秀在荆州当阳山(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南)玉泉寺传道,影响日渐扩大。武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女皇武则天遣使将95岁高龄的神秀迎入洛阳,安置于内庭道场中供养,时时与他品茶论禅。当时京洛士庶竞相拜谒,神秀谈茶论禅,如口吐莲花。唐中宗即位,也对他礼敬有加。神秀住洛阳6年,于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在天宫寺圆寂。中宗亲自送葬至洛阳午桥,京洛士庶来送葬者数十万人。

    神秀门下人才济济,《景德传灯录》记神秀法嗣19人,其中降魔藏以传承神秀的禅茶之道而闻名天下。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说,降魔藏大兴禅教。由于学禅,晚上不睡,又不吃饭,因此既困且饿,降魔藏号召大家饮茶。于是民间竞相效仿,遂成风俗。洛阳、长安和北方各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3    香山九老问茶来

    香山即龙门东山,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在这里建香山寺。武则天时,曾两次重修。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白居易再次重修,并请如满和尚担任住持,如满是禅宗门下第二世法嗣,白居易是他的俗门弟子。白居易恋慕香山寺清幽,常住寺内,故自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从青年时代起就跟随洛阳圣善寺的法凝学禅,自法凝以下数代圣善寺高僧均与白居易有交谊。白居易在《修香山寺记》中说,他与元稹“定交于生死之间,冥心于因果之际”,说明好佛是元稹、白居易交好的原因之一。白居易还曾与友人崔群、钱徽、李建、韦处厚等一起习禅学佛。他在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写自己在洛阳的生活是“或伴游客春行乐,或随山僧夜坐禅”。

    香山寺是禅宗道场,自然离不了茶,因此香山寺的聚会实际上是茶会或酒会。有一次,白居易、胡杲、吉皎、刘真、郑据、卢真、张浑相聚于洛阳香山,7人均年逾七旬,故此会称“香山七老会”,7人各赋《七老会诗》一首。87岁的刘真咏道:“山茗煮时秋雾碧,玉杯斟处彩霞鲜。”85岁的郑据咏道:“更无外事来心肺,空有清虚入思神。”他们对煮茶、品茶、以茶悟禅的场景作了生动的描述。以茶陶冶性情,这正是禅的思想。后“香山七老”又合李元爽、如满为“九老会”,他们一同宴游洛阳香山。时人慕之,绘为《九老图》,后人称他们为“香山九老”。

    4    梵音袅袅细煮茶

    禅茶虽起源于达摩,但是集大成者是北宗神秀及其后学。神秀圆寂后,大弟子普寂被视为北宗嫡传,号称七祖。唐中宗敕令普寂统帅僧众,更表明了普寂的帝师身份。普寂在中宗以后,一直是两京禅门领袖。

    普寂的再传弟子皎然,不仅为唐代著名诗人、学者,而且是北宗禅茶文化的传承人,曾著有《茶诀》一书。皎然的弟子陆羽,在皎然的指导下,写成《茶经》一书。《茶经》里用了约4章的篇幅来论述煮茶﹑品饮方法和要求,并记述了煎茶法。

    其后,居住在洛阳里仁坊的卢仝写了《七碗茶歌》,诗中描述:诗人关闭柴门,独自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这种煎茶场景描述与陆羽《茶经》有异曲同工之妙。

    卢仝与洛阳长寿寺含曦禅师是茶友,有一年,卢仝到长寿寺三访含曦未遇,就在墙壁上题诗一首:“三入寺,曦未来。辘轳无人井百尺,渴心归去生尘埃。”含曦禅师回来后,作《酬卢仝见访不遇题壁》:“长寿寺石壁,卢公一首诗。渴读即不渴,饥读即不饥。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海神知贵不知价,留向人间光照夜。”显然,《七碗茶歌》的创作与禅文化也有关系。

    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都是通过茶净化心灵。禅茶文化所倡导的“正、清、和、雅”,与河洛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禅茶文化是历史留给洛阳的一笔丰厚文化遗产。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