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夏收结束之际,记者深入田间地头,从南至北走访一线种粮大户,通过对三份夏收报告的解读发现,在夏粮连年增产的背景下,继续保持丰产丰收的难度越来越大。未来保障粮食供给,既要持续加大投入,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也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释放农业生产潜力活力。
柳学友:
“倒春寒”致减产
选好种子是关键
柳学友是河南省息县彭店乡种粮大户,2012年一共收获小麦3000亩,总产约为240万斤,平均单产800斤。
今年6月1日起,柳学友展开机收会战,没想到开镰第二天遭遇连阴雨,直到9日麦收才全部结束。除了这场降雨,三四月的“倒春寒”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最大。周边村庄都不同程度发生了减产。
老柳还告诉记者,今年麦收减产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不同品种产量差别很大。“我种了800亩的郑麦7698,平均单产900斤;2000亩的西农979,每亩也能打800多斤;另外还有300亩的新麦26,是第一年种,亩产只有500斤,差距非常大。”经过了解发现,原来新麦26在当地属于超区域推广的非法种子。
老柳说,今年夏收的减产敲响了警钟。为此,他提了几点建议:要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打击非法种子;出台政策扶持农民尤其是种粮大户购买烘干机,避免丰收后的损失;尽早推出农业保险。
胡海涛:
种地打粮保丰收
高产创建是稳压器
49岁的胡海涛是浚县小河镇种粮大户,流转土地面积达1160亩。与别的种粮大户不同,他流转的地块多位于高产创建示范方内。
胡海涛说:“一般地块打粮食,好赖年景会忽高忽低,示范方就像稳压器,不一定年年增产,但旱涝保收,在这样的地块搞生产,心里有底。”
据了解,今夏胡海涛共收获小麦110多万斤,平均单产达千斤。这也是高产创建示范方的常年平均水平。
小河镇镇长孙天葆认为,近年来夏粮连续增产,今后继续保持丰产丰收难度越来越大。夯实基础,建设高投入、高标准的示范方,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将给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李海洋:
天不帮忙人勤快
转变机制添活力
李海洋是太康县毛庄镇农民,也是全县注册的首个家庭农场主。
2013年,李海洋共收获小麦1500亩,因为是与西瓜进行套种的,折算后约1200亩,总产130多万斤,平均单产1100斤左右。
李海洋介绍,就全年小麦生长来看,“老天并没有帮忙”,最后取得丰收很大程度是因为“人努力”。
为避免减产,李海洋每块地至少浇了3遍。相比之下,很多普通农户采取了“望天收”的态度,有的尽管也进行了抗旱,但效率很低。
太康县农业局经管站站长李玉亭表示,此前抗旱春管一冷一热的局面,就决定了大户与小户之间的产量差距。
他说:“大户小户从种粮积极性到实际效益的差距说明,在政策激励和科技助推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催生更多的新型经营主体,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释放农业生产潜力活力。”
(据新华社郑州6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