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我市发现一条中国远征军军毯
韩旗村: 因韩姓里长得名 葡萄种植创品牌
银行理财产品热卖 消费者该如何选择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6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我市发现一条中国远征军军毯
专家表示,对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有一定价值
91岁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李松海(中)在辨认军毯
黄埔军校同学会颁发给董元祥的证书
    本报记者 陈占举 鲁博 通讯员 刘志恒 文/图

    近日,市民董金斗致电本报记者,他最近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父亲珍藏的一条当年参加中国远征军时使用的军毯,军毯长2.08米、宽1.65米。

    董金斗介绍,他的父亲董元祥于1927年9月出生于洛阳,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因在大学表现优秀,毕业后董元祥被保送到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学习,为该校第十六期学员。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董元祥英语成绩突出,还被送至美国匹兹堡的一所军事学校学习。毕业回国后,董元祥被直接分配到中国远征军驻印度暂编汽车第一团3营7连当教官。在参加中国远征军期间,董元祥的主要任务是在缅甸抗击日军。

    董金斗说,他在网上查找远征军使用军毯的信息时发现,合肥曾经也有相关报道。记者随后联系到《合肥晚报》,该报记者李磊带着本报记者提供的军毯照片,找到了当年同是黄埔第七分校第十六期学员的92岁老人黄镇东,向他求证。但黄镇东的家人说,老人近几年记忆力衰退,以前的事情只能断断续续回忆,老人看照片也只说眼熟。老人还说,这条毯子能保留到现在十分不易,自己因为后来辗转多地抗战,除了一个在黄埔时使用的饭盒保留至今外,其他物品均已遗失。

    洛阳红山石志愿者协会会长李磊得知这一消息后,赶往董金斗家了解情况。李磊说,做了10年的抗战老兵志愿者,却是第一次见到中国远征军使用过的军毯。李磊告诉记者,据他了解,广州曾经也发现过中国远征军军毯。随后,在李磊的帮助下, 董金斗又前往家住老城的91岁中国远征军老兵李松海家中,向他进一步求证。据李松海介绍,这条军毯可能为美国制造,抗战期间曾配发给中国远征军驻印度的相关部队使用。

    为了继续确认军毯的特殊“身份”,记者随后又与董金斗带着军毯前往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请专家鉴定。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馆长吕九卿、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业务部主任王志军对军毯进行仔细鉴定,又查阅了相关史料文献,后初步认定这条纯毛制成的军毯应该是当时中国远征军配发的军需品,目前国内留存的并不多,对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有一定价值。

    相关链接

    中国远征军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这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从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中国军队入缅甸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三年又三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近20万人。

    黄埔军校

    第七分校

    抗日战争初期,黄埔军校共设立9所分校。第七分校是在西北军官训练班的基础上建立的,于1938年在陕西凤翔正式成立,主任为胡宗南,后迁至西安。第七分校是国民党军事集团中最大的军事院校之一,从15期至21期共培养毕业生2万余人,此外还有军官训练班、军官教育队、政工干部训练班、补训大队等毕业生约1万余人。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