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偃师某欢乐园一度引发热议的“大背头”佛像,由“大背头”变身“九龙宝瓶”。喧嚣渐尽之时,该园有关负责人“委屈”地解释,“本来是(老板)想自娱自乐、幽默一下,但没想到弄巧成拙”。
哦,原来是“自娱自乐”。
如果一尊雕像放置于家中,即使有什么不合适,也是创作者、收藏者的自由,别人不应一味说长道短。可当它置身于对公众开放的欢乐园中,就属于公共文化的范畴了。此时,人们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如果众人第一反应都是“太离谱”,那么,它的存在其实已经触碰到了公众的文化价值底线。此番网友的各种吐槽,不过是视觉乃至心理被“冒犯”后的反应罢了。
这些年,因为“自娱自乐”而被吐槽的,又何止“大背头”?苏州的“老子吐舌雕像”被讽如同“吊死鬼”,乌鲁木齐的飞天女神塑像让网友直呼“毁市容”……都是创作者过于“自娱自乐”,突破底线而不自知。
想不遭遇这样的窘境,先弄个模型让大家评头论足如何?不妨看看巴黎的做法。
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最初提出为卢浮宫建玻璃金字塔入口时,遭到大多数巴黎人的反对,认为这会毁掉卢浮宫的古典美。于是,政府先用两年的时间让公众充分讨论,而后在原地建造了一比一的模型,邀请6万多巴黎人再来投票。如今,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深受巴黎人喜爱,也成为巴黎的新地标,更是公共文化由公众讨论这一程序公正决定的范例。
由此可见,克制“自娱自乐”的冲动,尽可能多些公众讨论的空间,才是创作公共文化产品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