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姓名:陈兴澎
职业: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外科主任
最幸福的事儿:病人康复出院
最遗憾的事儿:病人因没有机会接受手术而失去生命 | |
开栏语
为不断扩大正面典型的示范效应,积聚推动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树立一批有较强社会影响,可信、可学、可敬的典型人物,激发全市人民争做最美洛阳人的热情,本报今起推出《弘扬正能量
做最美洛阳人——每日一榜(每周一星)》栏目。敬请关注。
救死扶伤是白衣天使的天职,今年40岁的陈兴澎带领自己的团队,在心外科领域屡闯“生命禁区”,给一个又一个家庭带来了欢乐。
近日,我们见到陈兴澎时,他正在心外科监护室内查房,沉稳而认真。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桌子上放的面包、饼干等零食。“有时候手术做到下午两三点,就在这里凑合凑合。”他笑着说。
1995年,陈兴澎从青岛医学院临床专业本科毕业,先后到西安、宁波等地工作,后来考研、读博。2003年心血管外科博士毕业后,他到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当医生。2009年,他被引进为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的一员。
早上7时20分到医院,到监护室查房、开交班会、对病人进行术前术后检查、做手术……这都是陈兴澎每天的必修课。
2009年,为了细化责任分工,医院将心外科病房、麻醉组、体外循环组、术后监护室人员组成“陈兴澎团队”,36岁的陈兴澎成为团队的核心。在他的带领下,该院破解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心外科手术量也由此前的每年不到200台,很快攀升到800多台,从之前仅能做的如冠脉搭桥手术、瓣膜病手术、简单先心病手术等简单手术,拓展到新生儿复杂先心病手术、动脉瘤手术、高龄患者的心脏搭桥和瓣膜手术等。患者手术年龄从出生3天到85岁,手术成功率达到99%以上。
陈兴澎说,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心脏病中十分凶险的疾病,它可能会瞬间夺命,被医学界称为“不定时炸弹”。过去,此类患者送往医院,只能进行保守治疗,一些医生会建议将患者转送到大医院救治,但是多数患者在转诊途中已经去世。现在,他们的团队不仅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还为患者建起“生命绿色通道”,将患者从入院到手术的时间压缩至1小时。
挽救一个孩子就等于挽救一个家庭。2011年7月,刚出生3天的奇奇被发现患先心病,在转入郑大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外科监护室时,已经奄奄一息。陈兴澎不顾自己已经做了一天手术的疲惫,立即为奇奇进行检查。原来,奇奇患的是肺动脉闭锁,这是先心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唯一的办法是为其重建一根肺动脉。3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
“救治患者不能避重就轻,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陈兴澎坦言,心外科的手术复杂,压力巨大,只能成功,不允许失败,因为一点失误就可能让患者失去生命。
陈兴澎用自己的一双巧手,为无数患者进行心脏“缝补”,用自己的良心,给了患者新生。
■ 人物心声
作为一名医生,我很感谢我的病人,因为他们给了我经验、技术和“饭碗”。不断提高医术,将病人放在第一位,是每个医生应有的职责。
■ 记者感言
陈兴澎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敢担当,正是他身上蕴藏的这种正能量,让他带领团队,用精益求精的技术,将一个个绝望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并以仁者胸怀,在患者心中赢得了口碑。祝愿他和他的团队今后创造更多“心”的奇迹。
本报记者 王晓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