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村镇郭峪村新建现代化烟叶漂浮育苗基地 杨一哲 摄 |
|
2012年7月,洛阳市第五批后进村整顿工作正式开始,新安县、乡、村三级党组织积极投身其中,24个后进村开始追赶先进的整饬行程。如今,这些后进村悉数摘掉后进帽子,其中,16个村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后进”变“先进”,仅用一年时间,24个后进村如何实现了这华丽的蜕变?
找准“病根”是关键
后进村整顿,找准“病根”是关键。为尽快找到“病根”,新安县委、县政府通过村级组织“自诊”、乡镇召开座谈会把脉“会诊”、驻村干部入户走访“问诊”的方式,寻找后进“症结”。
新安县共有市定后进村24个。经过认真排查,在这24个村中,村级组织软弱的有1个村,矛盾问题较为突出的有3个村,党务村务管理混乱的有1个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有19个村。总结起来,可将这24个后进村分为四种类型,即“软、散、乱、穷”。找到“病根”后,该县为后进村建立“病历”,即“后进村整顿台账”,实行“一个台账管到底”。
对症下药除“顽疾”
“病根”找到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对症下药了。一年来, 针对“软、散、乱、穷”四种类型的后进村,新安县着力实施“四大工程”。
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实施强本固基工程。县财政出资43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91处,调整和充实村干部18名,开展村干部成员集中培训580人次。督促各村健全工作制度,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规范村里决策程序,使“糊涂账”变成“明白账”,“担心账”成为“放心账”。
突出为民服务,实施聚拢民意工程。每村设置便民服务公示牌、村干部值班表、党员联系卡等,将乡村办事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联系电话进行公示,同时实行村干部值班制度。一年来,在全县各后进村发放便民服务公示牌、党员联系卡等共2.8万多张,使群众足不出户便可联系到乡、村党员干部,使基层组织得到了群众的信任,也确保了民意可以得到集中反馈。
突出破解难点问题,实施乱源治理工程。在第五批后进村整顿中,新安组织、纪检、信访等部门分包乱村,集中化解信访积案17起,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216个,查处涉土、涉矿、涉黑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22个。化解矛盾和信访事件27起,赢得了群众对基层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
发展农村经济,实施产业富民工程。结合全县“三化协调”发展规划,每个后进村确定一两个产业化项目,由农业、水利、林业等单位协调开展立项和帮扶工作。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村域经济、促进群众增收等目标,全县确定产业项目37个,总投资近900万元;县直单位累计投入资金130万元,帮助后进村引进资金300多万元,开展送技术、送培训活动80多人次。
“药到病除”展新颜
社会各界的支持、发展资源的整合、源源不断的资金,是后进村实现华丽蜕变的“对症药”。新安24个后进村“药到病除”,面貌焕然一新。
该县磁涧镇梨园村在农业局的帮扶下,新发展大粒樱桃400多亩,形成千亩连片种植区,农业局还派驻农艺师对村民进行专门的瓜果种植培训。
该县曹村乡整顿工作组配合仓田村党支部从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入手,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新修3条入组水泥道路、2个蓄水池,铺设管道4000米,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出行和人畜饮水难等问题。
该县城关镇的后峪村,由于县城建设、征迁等引发了群众利益冲突,造成村内长期混乱,群众上访不断。县委整顿工作组果断出击,在查实问题后,对13人采取刑事措施和行政强制措施,同时乡镇选派支部书记,加强“两委”班子建设,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13个,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年来,新安为后进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165万元,引进项目43个,新建、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18837平方米,修筑组组通道路27.5公里,新增樱桃、葡萄、烟叶等种植面积2000多亩。通过后进村改造,群众对后进村“两委”班子满意度达98%,村级组织的活力明显增强。 (杨洋 郭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