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礼正则国安
十六岁,我报名入朝作战
老兵方阵
树上月 月下树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7 月 29 日 星期    【打印】  
礼正则国安
绘制 李玉明
    刘邦当了皇帝后,群臣饮酒争功,喝醉了大呼小叫,拔剑击柱,刘邦毫无办法。儒生叔孙通进言道:“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刘邦虽然不喜欢儒生,万般无奈只好同意让他试一试。

    叔孙通到孔子的家乡鲁地,找了三十个精通礼仪的儒生进京,加上自己的弟子和朝中宦官乐官等共百余人,到野外空旷之地,演练朝臣朝拜皇帝的礼仪,一个月后,向刘邦奏报可以施行。这时,正好长乐宫落成,刘邦决定在长乐宫落成典礼上施行这套礼仪。是日,微曦初露,诸侯群臣毕集,由礼仪官引入殿门,按位次立于东西两厢;大殿内,宦官、宫女手持玉如意各就各位,二十名侍卫目不斜视,表情肃穆;三声炮响,六匹马拉的御辇驾临,刘邦头戴皇冠,身穿龙袍,由宦官、宫女搀扶缓步入殿,端坐于龙椅之上。朝拜开始,礼仪官一声令下,诸侯群臣皆匍匐在地,三跪九叩,高呼万岁。礼毕,行酒,觞九行,御史执法,有敢喧哗失礼者逐出朝堂,莫不振恐肃敬。刘邦高兴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遂赏赐叔孙通五百金。

    国事搞定,家事又让刘邦头疼了。原来,刘邦之父刘太公也住在京城,刘邦五日一见,行父子礼。太公管家对太公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太公于是在刘邦又来时,拿扫帚打扫院落,背对他不让行礼。刘邦大惊,急问究竟,太公曰:“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刘邦又征询儒生意见,尊太公为太上皇,这样,他再向太公行礼就名正言顺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这两件事说:“礼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序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纲纪正焉。”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的明君贤相安定国家都是从确定礼仪入手的。

    赵憙(xǐ)主持国丧重礼仪。《后汉书·赵憙传》载: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太尉赵憙主持光武帝刘秀丧事。当时礼仪不备,诸侯王与太子刘阳坐在一起恸哭,君臣不分;藩国使臣出入宫院与朝臣无别,内外不分。赵憙正色立朝,发布三条禁令:其一,诸侯王立即离开太子,保持距离,以明尊卑;其二,将藩国使臣分别护送至京城周围各县安置,不得擅自入朝;其三,严守宫门,有冲撞宫门者立即拘捕。这三条禁令使丧葬大典顿时肃穆起来,太子顺利即位,天下安定。

    范仲淹以礼仪谏天子。《宋史·范仲淹传》载: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冬至,仁宗率百官上皇太后寿于会庆殿,然后御天安殿受百官朝拜。秘阁校理范仲淹认为天子与百官同列跪拜皇太后,违反礼仪,于是上疏:“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而行家人礼可也。今与百官同列,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但仁宗碍于母子情面,看到奏疏一言不发;范仲淹又上疏请太后还政于仁宗,仁宗看后还是一言不发。范仲淹于是请求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遂出为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一带)通判。他不计个人荣辱进退,极力匡正朝廷礼仪,是因为明白礼仪对于国家安危的重要性,正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郝处俊谏劝高宗重礼教。《旧唐书·郝处俊传》载: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九月某日,高宗李治设宴大会群臣。为调节宴会气氛,诏令将乐队分为东西两朋,次子雍王李贤为东朋领队,三子周王李显为西朋领队,比赛乐器鼓吹,一决胜负。中书侍郎郝处俊谏劝道:“二王春秋尚少,志趣未定,当推梨让枣,相亲如一。今分二朋,递相夸竞,非所以崇礼义,劝敦睦也。”他认为皇子身份贵重,应该成为知书达理的谦谦君子,而与俳优们混杂一处争竞高低,是有失皇家体统的。高宗恍然大悟,立即命令停止比赛,同时也看到了郝处俊可任大事,不久,提拔郝处俊做了中书令(宰相)。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