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场上的吉映澄
(受访者提供) | |
7月27日下午,从快递员手中接过西南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洛一高考生吉映澄和父母相拥而泣。这份来之不易的录取通知书,印证着一个19岁失聪男孩的奋斗历程。
“失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暴自弃,我想用自身经历为失聪孩子树个榜样。我们一定要靠努力去证明自己。”面对记者,这个阳光男孩语句流利,侃侃而谈。
从小失聪,母亲“永远不会放弃”
吉映澄生于1994年。在两岁生日的前一天,他被诊断患有神经性耳聋。
左耳听力85分贝,右耳听力105分贝,这就意味着火车从身边经过,他才能勉强听清楚汽笛声。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一家人如遭五雷轰顶。
不甘心让儿子坠入无声世界,身为播音员的母亲王慧到各地寻医问药。听说北京301医院的姜泗长院士是耳科学术权威,她又抱着儿子奔赴北京,排了两天队才挂到号。但姜泗长院士检查后说,不要再跑了,孩子的神经元已经损坏,无法医治,孩子这么聪明,抓紧时间进行语训,坚持下去会和正常孩子一样。
在姜泗长的鼓励下,王慧决心给儿子最好的教育,“不管有多难,吃多少苦,我永远不会放弃”。
参加语训,光“zhi、chi、shi”就学了俩月
回到洛阳,王慧把吉映澄送入语言康复中心进行语训。风里来,雨里去,王慧每天带孩子去参加语训。
每次发音前,老师和母亲都会用形象的肢体语言和物品教小映澄认识动词和名词。小映澄眼睛紧盯老师的嘴唇,摸着声带,感受气流,认清口型,几十遍、几百遍、几千遍……
“我清楚记得,简单的‘zhi、chi、shi’就学了两个月。有一次,妈妈急得打了我一巴掌。”吉映澄说。
动词和名词还好说,可以用肢体语言和实物进行演示,但形容词和副词就难多了。有一次王慧带着儿子去公园玩,小映澄走累了,张开双手让她抱。她忽然意识到儿子不会说“我累了”这几个字,为了让儿子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感受,王慧拒绝了儿子的请求,一遍一遍教他说“我累了”。直到天黑,小映澄才勉强学会了一个“累”字。
经过一年多的语训后,小映澄学会了简单语言交流。后来听教育专家说艺术能促进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王慧就给儿子报了美术班和钢琴班。果然,小映澄通过画画和练习钢琴,语言能力进步很快,上小学时戴着助听器就能和同学正常交流。
结缘网球,他找到人生自信
2012年全国聋人网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及混合双打第四名、2011年中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网球单打第六名、2010年全国残疾人网球锦标赛聋人组男子单打第五名、2010年河南省青少年网球总决赛男子单打第三名、2010年河南省青少年网球冠军赛男子双打第三名、河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男子双打第七名……
在吉映澄的家里,王慧拿出了两个“宝贝盒子”:一个装满了儿子从小大用过的式样不同的助听器,一个装满了儿子在网球比赛中获得的荣誉证书。
说起自己与网球的故事,吉映澄说,小学五年级时的一次偶然“触网”,让他迷恋上了网球运动,甚至到了疯狂的程度。后来,他在市网球俱乐部练球,教练光辉还送他到省队训练。
2010年,初出茅庐的他获得省十一届运动会的“门票”,引起中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网球国家级裁判员冯明新关注。得知吉映澄双耳失聪,冯明新非常感动,在其介绍下,吉映澄被邀请参加国家级残疾人网球比赛。他一步步登上全国残疾人网球赛的领奖台,成为我国最年轻的残疾人网球种子选手。
今年,吉映澄报考了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以优异的专业成绩获得录取。
提起自己的网球成绩,吉映澄谦虚地说:“这些功劳应该属于父母和光辉教练,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展望明天,他有三个梦想
7月19日下午,正在新区打球的吉映澄接到西南大学招生办的电话。对方详细询问了他双耳失聪的原因和听力状况,吉映澄对答如流,这让对方十分诧异。
“我说我从小到大都在正常孩子的学校学习,语言交流没有障碍。”吉映澄说,估计对方按常理推测:一个失聪的孩子怎么可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王慧得知后有些担心,就给对方打了电话,详细说明了孩子的成长历程。最后,该校招生办的老师半开玩笑地说:“吉映澄说话这么流利,根本就不像有听力缺陷的人,不会是你们找的托儿吧?”
听到这话,吉映澄的爸爸忍不住笑了:“你们放心吧,如果是假的,我们包换。”就这样,经过反复核实,吉映澄终于被这所大学录取。
王慧说,其实孩子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她非常感谢好心人的帮助和包容。
吉映澄拿出自己去年暑假和驴友去西藏时写的诗集给记者看,他说他是一个追逐太阳的孩子,西藏之行让他对生命有更深的领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注。
采访结束时,吉映澄说出了自己的三个梦想:希望自己能够打好网球,将来可以代表国家参加世界聋奥会;在自己喜欢的文学专业上有所建树;希望成为失聪孩子的榜样,告诉他们身体上的缺陷不能阻挡前进的勇气,要用努力去证明自己。
本报记者 常书香 见习记者 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