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大运河申遗中国行系列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流淌千年瓷韵 见证运河繁荣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3 年 7 月 29 日 星期    【打印】  
大运河瓷
流淌千年瓷韵 见证运河繁荣
大运河瓷——元代粉青釉葵口盘
大运河瓷——唐代三彩瑞兽
大运河瓷——宋代石砚
大运河瓷——唐代石枕
    中国是瓷器之国,唐宋时期制瓷业尤为发达,官窑、民窑遍布各地。由于瓷器的易碎性,陆路长距离运输不仅不便而且运量较小,因而在当时,水运成为瓷器运输的主要手段。

    在淮北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陈列着700多件保存完好的精美瓷器,其种类之繁多,几乎涉及隋唐至元初所有窑系、窑口。这些窑口瓷器的集中出现,勾画出隋唐大运河四通八达的水运网络。

    出土瓷器窑口众多、品种丰富

    安徽省淮北市位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合部,处淮海经济区腹心,现为中国东部最大的能源基地之一,以工业为主要支柱产业。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收藏开始升温时,不断有淮北一带的农民拿着唐宋瓷器到城市中兜售,这引起了收藏界的疑问:那一带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古代瓷器?

    大运河故道附近不断有瓷器出土,也引起了当地文物部门的重视,遂开始了征集和发掘。1999年后,淮北对大运河遗址进行了数次发掘,出土量最大的文物就是瓷器。

    淮北市濉溪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仲继元介绍,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发掘时,出土了隋、唐、宋、元时期来自全国20多座窑址的近10万片瓷片,其数量之多,涉及窑口之众,品种之丰富,十分罕见。

    瓷器的大量出土,催生了淮北市博物馆的新建。为了展示这些精美的瓷器,2004年,淮北市斥资3500万,建设了占地4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淮北市博物馆新馆。2009年,该馆加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馆标,成为全国首个以隋唐大运河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

    近日,采访团一行来到淮北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我们看到,这些古代陶瓷有食器、酒器、枕头等生活用品,有人物、动物造型和摆件等艺术品,还有砚、水盂、滴等文房用品。按照器形,有碗、钵、盘、罐、壶、杯、盏等,几乎包括古人所有常用器皿。

    “起初一些瓷器专家看到这些瓷器,不敢相信是真的,它们不仅新,而且有些是没有见过的新东西。”博物馆讲解员刘叶说。

    刘叶介绍,该馆目前陈列着700多件保存完好的出土瓷器,以汝窑、定窑、钧窑、长沙窑、越窑、寿州窑、邢窑、巩县窑等居多,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湖南、山东、安徽、陕西、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地域广阔。出土瓷器的种类也十分丰富,有青瓷、白瓷、青白瓷、彩瓷、黑瓷等,涉及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等多个朝代。

    因大运河得名“大运河瓷”

    大运河淮北段发现的瓷器数量庞大、窑口众多,年代跨度大,分布地域广,这在全国瓷器研究中实属罕见。

    有专家为这类瓷器起了个名字:“大运河瓷”。淮北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原馆古陶瓷鉴赏家王红五在其专著《大运河瓷》中,用“全、多、新、亮、精”五个字来概括“大运河瓷”。

    他解释说,“全”指出土瓷器所涉及的窑口全;“多”指出土瓷器的数量多、品种多;“新”指出土瓷器大多数是未曾使用过的器皿;“亮”指因地下大运河弱碱性的水土环境,瓷器釉表接触不到有腐蚀或污染的物质,故而器表很亮;“精”是指出土瓷器中不少产品质量较高,其中不乏唐宋时期的精品。概括起来说,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被黄沙掩埋的、出土的古瓷都应该属于“大运河瓷”。

    “大运河瓷”为何品种如此之多、如此之全?仲继元介绍,最主要的原因,是大运河乃连接中国五大水系、覆盖全国的水路交通网,而通济渠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段,可以说是全国船只的必经之路。

    仲继元表示,能在通济渠上行走的,一是当时的畅销瓷,即当时各大民窑的名牌产品;二是进贡品,一般是南方窑经过汴河进京的;三是外销瓷,一般是北方窑经过汴河到扬州港远销海外的;四是汴河沿岸的一些小窑口生产的瓷器,由于运输的需要经过汴河;五是汴河两岸百姓日常生活用瓷。这些瓷器可能因为水患、战乱、事故等原因被遗弃在运河内,经过日积月累,形成了丰富的遗存。

    大运河助中国瓷器走向世界

    “大运河申遗中国行”活动志愿者,河南省老字号、国家级“非遗”平乐郭氏正骨第八代传承人,洛阳平乐正骨学校校长郭宏涛说,陶瓷是易碎品,陆路长距离运输不便且运量较小。明代学者沈德符在《敝帚斋剩语》中记述了陆地运输瓷器的艰难:“每一器内,纳少土及豆麦少许,叠数十个,辄牢缚成一片,置之湿地,频洒以水,久之则豆麦生芽,缠绕胶固,试投之荦确之地(多石的地面),不损破者,始以登车。”

    运输如此艰难,靠陆路运输,瓷器是难以行远的。水路较陆路少了许多颠簸,更适合长途运输。大运河的出现,为瓷器远销打开了便捷之路。

    专家认为,“大运河瓷”不仅反映了大运河漕运的繁荣,对唐宋时期瓷器市场销售和南北流通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大运河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陶瓷业的发展进程。长途运销不仅扩大销量、提供技术创新的动力,南北方制瓷业也借运河之便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瓷器在唐代高度成熟,在宋代迎来巅峰期,运河功不可没。

    “从大运河淮北段出土的瓷器看,南北瓷器交流十分频繁,更重要的是为瓷器的外销提供了重要参考。”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特约馆员王志军说,中国瓷器外销开始于唐代,主要靠大运河。正是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连接起来,中国陶瓷由此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戚帅华/文 鲁博/图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