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如何才能将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变得精彩?”“怎么把握小说叙事技巧?”……近日,由洛阳文学院和市第八中学共同举办的市第二届少年作家夏令营开营,所有营员均为爱好文学、手头有作品者,参营费用全免。14名“准少年作家”拿着自己即将出版或正在创作的作品“入营”。
自2005年忻尚龙出版《故都风流》之后,我市“新生代作家”人才辈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加入这一队伍。他们的写作初衷是什么?如何看待低龄化写作现象?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1 现 象
“青少年作家群”在我市崛起
10年前,郁秀、韩寒、郭敬明等青少年作家声名鹊起,受此影响,我市“青少年作家”人数越来越多。
2005年,17岁的市第八中学学生忻尚龙出版散文集《故都风流》,一炮走红。此后,蔡璐的散文集《水流花静》、于璐的长篇历史小说《帝都侠影》、任由的散文集《在路上》为这所学校增添了不少荣光。
我市其他学校也不乏青少年作家。市第二十三中学学生乔怡迪的《迪迪日记》、洛一高张舒翰的散文集《蓦然风起》、市第六中学学生吉清乾的网络玄幻小说《风行天下》相继出版,在我市青少年文坛掀起一股清新之风。
参加此次夏令营、即将升入高二的市第八中学学生周新磊透露,今年暑假,他在创作长篇写实小说《寻找甲路的路人甲》,目前已完成两万字。
与其他人创作的言情和玄幻类作品不同,周新磊以一个农村少年的视角,讲述农村校园存在的拉帮结派现象。“如果不出意外,这本书半年之后将完成。”周新磊很有信心。
2 探 源
文化沃土与文学伯乐共同给力
“我市青少年作家群体的崛起,与洛阳文化资源丰厚有关,还与‘伯乐’们的努力分不开。”河洛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乔仁卯说,从忻尚龙开始,市第八中学语文教师王恺就开始了对这些怀有文学梦想的孩子们进行指导。该校校长付耙牯说,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沟通和唤醒,孩子有梦想,学校和老师就要创造平台,让他们的梦想生根发芽。
2011年暑期,洛阳文学院和市第八中学联合举办了首届洛阳少年作家夏令营,聘请我市文学界人士叶鹏、李少咏、刘双贵、李焕有、乔仁卯、王恺、谭滢、忻尚龙等为导师,给孩子们进行一对一指导创作。
在今年的少年作家夏令营中,王恺等导师将带领孩子们赴李贺故里、龙门石窟研究院等地寻访历史古迹,在社会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
对自己付出的努力,王恺笑着说:“洛阳这块土地曾经出了那么多诗人、才子,催生了灿烂的诗词鸿文,现在的孩子应该有更高的文化追求和更好的文化气质,续写辉煌。”
3 声 音
希望克服浮躁厚积薄发
张爱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近年来,国内涌现出的小作家们呈现出“年龄越来越小,写得越来越长,卖得越来越好”的趋势,“出书”不仅成为一种时尚,也成为一些青少年敲开知名大学校门的金砖。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曹文轩曾多次赞叹:“如今的少年写作常常令人吃惊,它使我看到一个民族的语文水平忽然地、简直无法解释地提高了;孩子的作品很少陈腐气,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常常令人耳目一新。”
与此同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青少年作家群的出现与市场和成名欲望有关,而与文学无关。他们认为,现在孩子那么小,思想深度欠缺,大人说给他们的溢美之词让一些孩子很不清醒,弄不好就被“捧杀”。
我市的“青少年作家群”是否存在这种现象?
在记者采访的14个孩子当中,除了个别几个写作目的是为了给自主招生考试添加“砝码”外,多数孩子对于这个问题都付之一笑,“没啥目的,仅仅是自己喜欢”。
王恺说,我们开展的少年作家班不一定非要孩子走向作家之路,而是要让他们用文学点燃生活热情,从而拥有自信的人生。
王恺举例,张舒翰在上高一时沉迷网络游戏,学习成绩一路下滑。后来,家长发现张舒翰非常喜欢写作,就鼓励他,促使他的文学自信向人生自信升华,最后他考取了香港中文大学。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刘双贵表示,现在的孩子接受能力很强,想象力很丰富,有一种打破传统的逆反心理,写的东西符合社会阅读需求,但与严肃文学不同,毕竟没有深厚的生活经验,“希望孩子们不要浮躁,一点一滴积累,写出自己的人生华章”。
本报记者 常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