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叫醒世界的,是那些警醒的人。
本报8月12日刊发洛平文章《底特律破产的启示》,以大洋彼岸一个知名城市的破产为“麻雀”,剖析城市与产业之间的关系。
连日来,学者在热议,企业在自省,职能部门在研讨……全市上下共议“底特律破产启示录”,忧思洛阳当前困局,共谋未来发展之路。
“城市的天空离不开产业的支撑”
底特律,曾经的世界汽车工业中心,惜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汽车产业的支柱动摇,好的工作机会消失,人们纷纷逃离底特律,“美国骄傲”荣耀不再,“汽车之城”悲情破产。
烈日炎炎的洛阳,为之激灵灵打了个“寒战”。
以一种伤逝的沉痛,底特律“告诉”洛阳:一座城市的兴盛,与产业的支撑须臾不可分,如果产业的根基塌陷,城市的命运也将是没落。
这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越是简单的道理,人们越容易忽视。这正如空气和水,只有失去时,人们才会真正体会到它们的宝贵。
“城市”一词,虽是“城”在前“市”在后,却是先有“市”后有“城”,也就是有产业才有城市。“城市的天空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那么产业就是他的骨骼。有了骨骼,人才能站立;有了产业,城市才能崛起。
产业兴衰主导洛阳的“前世今生”
左右洛阳历史走向的始终是产业,主导古都兴衰沉浮的始终是产业。所以,有人以产业兴衰为“分水岭”,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洛阳城市历史一分为二。
上半段历史的主题叫“荣耀”。“一五”时期,7个国家重点项目布局洛阳,短短几年,涧西形成了几大工业集群,带动科研、人才和教育向洛阳集聚。一个4.5平方公里的洛阳古城,一跃成为全国著名的工业重镇。
“一五”产业给古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带给洛阳40年荣耀。外来移民大量投奔洛阳,普通话大行其道,军人转业首选涧西大厂,外地人一提及洛阳马上会想到“东方红”拖拉机、洛阳轴承……洛阳是河南工业当仁不让的“老大”。
下半段历史,多少有些“失落”。近20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洛阳和国内许多老工业基地城市一样,昔日的产业红利日渐消失。虽然各级政府强力推进,众多企业“奋力爬坡”,但洛阳工业经济难以企及曾经的高度。
这20年,洛阳被频频“超车”。郑州超过去了,曾经领先的洛阳如今财政收入仅为郑州的1/3。“不做大哥好多年”,洛阳人有失落,有无奈,但更多的是思考:我们的产业发展该何去何从?
“经济发展换挡期”考验产业引擎
今天,洛阳步入经济发展换挡期,产业引擎不够强劲,将整个城市逼到“命运的十字路口”。
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仅为6.5%,居全省倒数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全省0.8个百分点,居全省倒数第一。有专家认为,经济发展换挡期,洛阳可以容忍的经济增速下限为8%至9%,否则不仅无法实现“稳增长”,连企业稳定、职工就业、居民收入都难免受到冲击。6.5%,显然低于我们的预期!
更令人心焦的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下半年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在哪里?洛阳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支撑和动力在哪里?
冷静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还有一大堆深层次难题亟待破解——
五大主导产业都面临下行压力,我们到底该选择哪些产业作为未来的城市支柱?
民营经济总像长不大的孩子,我们的民营经济政策怎样才能更给力、更管用?
工业基础很好的洛阳,为何总是创新不够、创新太慢?
为何还有众多市民“清晨到新区上班、夜晚回洛北城区睡觉”,以致高峰时段局部交通拥堵,产城如何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
做大做活产业、遏制经济下滑,于洛阳已是“火烧眉毛”,拖不得、慢不得、等不得!
做强产业是洛阳实现“逆袭”的王道
“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一个教训同样如是。
破解洛阳的困局,我们要深刻汲取底特律破产的教训,转变观念,产业为先。要切实解决好困扰企业、产业发展的具体问题,特别是要强化“以产带城”的理念,挤出资金和资源优先用于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要招商引资做大产业。创新招商模式,更加注重风险投资、创业投资、金融、创业基金等杠杆的运用,更加注重招商资金到位、项目开工达产。靠大招商、招大商扩大投资,“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
要服务企业做强产业。坚决对“衙门作风”出重拳,改变只喊口号、不见行动的浮漂作风。真正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真正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决不让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变成企业发展的“盐碱地”。
要优化环境做活产业。硬起手腕处理一批影响发展环境的“害群之马”。管好政府部门的“手”,办好“围墙以外的事”,让洛阳的投资环境真正“经得起比较、经得起打听”。
“没有衰落的低谷,就不会迸发崛起的梦想;没有曲折的跋涉,就不会找到开阔的道路。”底特律的破产,“告诉”洛阳——
产业,是洛阳发展的命脉;做强产业,是洛阳实现“逆袭”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