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降诞辰。”昨日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是一个融合了儒、道、佛三种文化的传统节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民间都将这一天定为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有上坟、放河灯等诸多习俗,表达对亲人浓浓的思念。
中元节,淡化之中有传承
□今夕何夕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元节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已逐渐被人们淡忘,只有烧纸钱祭祀先祖等习俗流传了下来。其实,中元节从汉代开始就有文献记载,唐代盛行。后蜀花蕊夫人的《宫词》百首中,就有“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降诞辰”的记载,可见中元节盛行之早。
民俗文化节中有“三元”,上元节是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也叫“鬼节”;下元节是农历十月十五。
中元节起源于祭祀,出于道家。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
佛教信众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出自《大藏经》),佛教借孟兰盆会宣扬孝道。
据说释迦牟尼佛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祖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果实、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能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自古以来,民间都将这一天定为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俗传农历七月初十开“鬼门关”,各家之鬼均被放归回家,与家人团聚,俗称“冥府开禁,鬼魂过年”。谚云:“七有半,鬼乱窜。”节期从七月初十至十五。这期间,各家备酒食,焚化用白纸包封写有祖先名讳的纸钱、金银纸锭以祭祖先。富有之家还请僧尼、道士来家里念经超度亡灵。七月十五,各地道观均有斋醮等会,佛寺则大办盂兰盆会,诵经超度亡魂。城隍庙还做道场、放河灯,最后便是城隍出驾,巡游街道“赏孤”,即为无后嗣的“孤魂野鬼”烧纸钱、送寒衣、泼水饭。
中元节融道家、佛家和儒家三大文化于一体,宣扬尽孝与仁义。中元节前几天及当天,我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习俗。
近代以来,中元节被逐渐淡化,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中元节没有概念。从唯物论来讲,鬼神不存在,但是人们在通过向祖先的祷告中可以把哀伤和思念宣泄出来,使生者得到一丝安慰。同时,这也是人们怀念先祖,不忘本、不忘根的表现。在中元节,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
中元节属于传统民俗文化,它与清明节有相似性,同是祭奠先辈,然而与清明节相比,中元节则明显地被淡化了。其实,中元节的文化内涵也很深远丰富,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与人民大众都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对中元节的传承是必要的。
“中元”诗,最伤情
□黑王辉
中元节,是月圆之夜,只可惜这般的月儿圆圆,却让人更加惆怅。清朝的王凯泰《中元节有感》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不在了,逢年过节拜祭一下,想起生前的千般好,万般恩,思念之情悠悠,真的禁不住会泪如雨下。
其实,中元节,伤感的还有那时的爱情。“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这首诗由唐代诗人赵嘏(gǔ)所作,这背后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赵嘏年轻时和一个女子相爱。为了他的前途,两人商定,由女子照顾赵嘏的母亲,而赵嘏去京城考取功名。谁曾想,就在那年的中元节,女子去寺庙上香时,被当地大官看上,掳走做了小妾。赵嘏听闻这个消息之后,悲痛异常,作《长安秋望》以纪之。
“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比起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更痛彻心扉。大官见到这首诗后,也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就把女子放回,让她和赵嘏相聚。两人相见,痛哭一场,由于太过痛心,哭了一夜的女子竟然命归黄泉。赵嘏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形容枯槁。这是他一生都思之心痛的忧伤,尤其是中元节,他注定是要借酒浇愁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像赵嘏一样的痛苦回忆。对于多数人来说,中元节,更代表了一种心情,朦胧略带着伤感的心情。“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有娀(sōng)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李商隐《中元作》)这是唐代的朦胧诗人李商隐在朝拜完上清宫回来的路上所作,郁郁不得志的他心情异常沉重,有一种壮志未酬而又不能脱离苦海的惆怅。
我想,同时代的李郢(yǐng)应该和他是相似的心情,“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李郢《中元夜》)在红烛高照、翠环光影、兰麝飘香、绮罗满街的喧闹世界,诗人无法置身其中,只怅恨归路。这种归去而不得的愁闷,千百年之后,也能如闪电般直达我们心灵深处,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这便是诗词的好处,诗词的魅力。
其实,中元节,传说中的鬼神出没,只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不是迷信,而是通过圆圆的明月,表达一种心绪,一种思念。
在马来西亚过中元节
□于永海
去年初秋,我被公司派往马来西亚开展业务,因为有个表哥侨居在我去往的城市,所以我便直接来到他家,一来可以叙叙旧,二来也少了身在异国的孤单寂寞。
把一切都安顿好,已是华灯初上。在表哥的盛情款待下,我好好地享受了一顿马来西亚的特色美食,拍了拍圆滚滚的肚子,又打了一个大大的饱嗝,这顿饭吃得极为舒服!
刚吃完饭,表哥便拉我起来,说要带我出去看表演。本来,我以为表哥会带我到诸如休闲会所之类的地方,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步行了十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很宽广的空地上,空地的中央有一个临时搭建的舞台。此时,台下的座位人已坐了七七八八,第一排的座位上却空空如也,我想,怕是一会儿有什么重要人物要来,为他们预留的座位吧。
简单地找了找,我们便在靠后的位置坐了下来。我一边欣赏着台上精彩的表演,一边问道:“表哥,今天好像不是什么节日吧?这是有人结婚或是过生日请的表演?”表哥微微一笑道:“在马来西亚,只要进了农历七月,便开始过中元节了,这样的表演每天晚上都会有,要持续一个月的时间,叫作‘七月歌台’。”
原来如此,看来这里的人们对中元节是相当重视啊!明白了这些,我便踏踏实实地欣赏起节目来。要说这“七月歌台”的节目还真不错,不仅有歌舞,还有诙谐短剧、魔术、杂耍等等。演员们在台上忘我地表演着,没有一丝因为要表演一个月而表现出来的应付和懈怠。
本来,我以为第一排的座位不久便会有人来坐,但等了好久,也没看见那些姗姗来迟的人。于是,我有些不满地对表哥说:“第一排的那些人简直太不像话了,大家给他们留了座位,却不见他们来,白白浪费了最好的位置。”
听了我的话,表哥先是有些惊讶,转瞬间又哈哈大笑道:“不是你想的那样,那些座位并不是给人留的,而是给鬼魂们留的,中元节可是鬼节,大家又怎么会把‘主角’忘记呢?”
听着表哥的话,我心中顿时释然:把最好的位置留给鬼魂,留给早已仙逝的祖先们,让他们欣赏台上精彩的表演,这想必是马来西亚人举办“七月歌台”的初衷吧!
一个月的时间,“七月歌台”夜夜欢歌,而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更是热闹非凡!除了祭祀、供奉祖先以示尊敬、怀念之外,他们用最精彩的表演来庆祝这个“鬼节”,因为在他们心中,祖先的魂灵是会回来的,他们就坐在歌台下面那最尊贵、最神圣的第一排椅子上……
思亲中元节
□范利娟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人们在这一天都要上坟扫墓,祭祀祖先。中元节在各地有不同的风俗,如放河灯:在底座上放上蜡烛和灯盏,于中元之夜放于江河湖海之中,任其顺水漂流,用于普度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又如送羊: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羊,起初是送一对活羊,后来演变为送面羊,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在我的家乡,没有这么多繁杂的习俗,一般是在农历七月十五的早上,由家里的男丁把事先炸制好的供品提到坟上,烧香焚帛,燃放鞭炮,这祭祀仪式就算完成了。
往往是在十四的下午,母亲和奶奶就支上油锅,炸制麻叶、面疙瘩,小小的农家院子里,缭绕着浓浓的香味。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把馒头麻叶面疙瘩、三副碗筷、香以及叠好的纸帛放到篮子里,扛上铁锨,带上我的两个弟弟,再约齐了家族里不出五服的叔伯弟兄及子侄,一同去上老坟。等到村外的鞭炮声响起,我就知道这祭祀仪式已经结束,接下来就轮到我们享受美味了。
小时候不懂事,再加上祭祀的都是从未见过面的祖先,因此在中元节里,吸引我的永远都是那些美味食品。十多年前,祖母和母亲因病相继离开人世,我才感到了锥心的痛。民间风俗,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上坟的,我只能把思念藏在心里,祈祷着逝去的亲人在天国里能丰衣足食,过得幸福。
母亲去世是在冬天,第二年的中元节,一位本家奶奶约我一起去寺院里给母亲祈福。那时我还住在县城,我们去的是城南山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庙。庙小,大殿却很宽敞,身披袈裟的几位师父正在庄严地领着诵经,众多的香客一直跪到了殿外的太阳地里。在本家奶奶的指导下,我叠了好多元宝,然后把它们分装在黄色的纸袋里,再请师父用毛笔楷书把母亲的名字写在上面,还有两袋没名字的,那是要烧给没有亲人的孤魂野鬼。
中午在庙里用过了斋饭,师父把香客们带来的纸帛堆放在巨大的石制香炉里,一边焚烧一边念经超度亡灵。
在农村,上坟是很重要的事,即便是身在外地,这一天也要赶回老家祭祀祖先亲人。逝者不能复生,亲情却可永存,中元节也好,清明节、寒食节也罢,在繁多的仪式里,无不包含着人们对过世亲人的浓浓思念。
中元时节忆姥姥
□毛海红
姥姥是悄悄地走的,她走得很安详,面带微笑似熟睡的婴儿,直到小姨叫她起床吃饭时才发现姥姥心脏已停止了跳动,身体还有余热。按民间说法,姥姥去世是喜丧,因为姥姥享年102岁,百岁老人寿终正寝也算为儿女积福。尽管是喜丧,我还是控制不住哀伤,往事历历在目揪扯着我的心。
我从小体弱多病,家里兄妹多,生活条件不好,姥姥就把我接到她家,一住就是好几年,直到上学时我才回到父母身边。我有气管炎,一到冬天就咳嗽,姥姥一面四处搜集偏方,一面找大夫辅助打针。我最怕打针,每次打针前,姥姥总是给我煮个鸡蛋哄着我去。我吃了鸡蛋还是哭闹着不打,还闹着让姥姥先试下疼不疼,可怜我的姥姥每次总是纵容我的无理取闹,先替我挨一针,然后我才同意打针。在姥姥的精心照料下,我的病好了,身体也强健了,姥姥却日渐苍老。
记忆最深的是我从房顶上摔下那次。那天,我和小伙伴们在房顶上玩捉迷藏的游戏,我的眼睛被蒙上了小手绢,小伙伴们叫着:“来呀,来呀,我在这儿呢!”我循着声音摸了过去,谁知脚下踩空,一头栽了下去,失去了知觉。迷迷糊糊中,我听到有哭声,缓缓地睁开眼来,只见姥姥低着头跪在我面前,不停地摸一下地,再搓一下我的身体,口中念念有词,不停地叫着我的名字说:“回来了,回来了!”母亲也低着头,守在旁边嘤嘤哭泣。我终于清醒了,姥姥一把拉起我,看我没有大伤这才放心。
每年中元节,姥姥总是早早起床,打烧饼、煮肉、做点心,把好吃的摆满篮子,带着我一起去给太姥爷上坟。姥姥到了坟地,先把坟上的荒草拔掉,然后用锄头给坟头松土,再铺上报纸,把祭品一一摆上,磕头、烧香、放鞭、许愿,我也跟着姥姥做着这一切……
如今,姥姥已离世一年了,亲情难舍,思念深深,总感觉空气中仿佛还弥漫着姥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