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洛阳·深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中职教育遭遇生源危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3 年 9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受“千校一面”、办学水平不高、外地学校冲击等因素影响,今年我市21所中职学校招录人数为20年来最少——
中职教育遭遇生源危机
本报记者 常书香
    核心提示

    20世纪80年代,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迎来黄金期。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高校扩招,职业教育生源受到冲击。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两次出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助推我市职业教育兴起热潮。而今年,我市部分老牌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跌入20年来最低谷,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倒逼学校转型。

    现象

    部分民办中职学校使出浑身解数,仍旧“吃不饱”

    “今年是我校办学30年来招生最困难的一年。”洛阳锦华职业技术学校创始人智锋感慨道。

    这所始创于1983年的老牌职业技术学校,曾创下一年招生8000人的神话。但今年,校领导和任课老师到处上门招学生,甚至跑遍了各县(市)较大村庄,目前招生还不到300人,其主打厨师专业今年也遭遇“滑铁卢”,只招到30人。该校2006年曾办8个厨师班,但去年仅招生16人。与厨师专业相比,更惨的是数控机床专业,今年招不来人只能停办。

    望着被冷落的铣床,智锋无奈地说,卖了舍不得,不卖的话就是一堆没用的“铁疙瘩”。

    市郊一学校初三年级班主任反映,中考前夕,各职业技术学校为争夺生源,就开始和他们打招呼,让他们给那些没有希望上高中的学生做思想工作。虽然不少学校在招生宣传中声称不收学费,但想报名的学生还是很少。

    不仅锦华技校面临招生难的问题,目前,我市近百所公办和民办职业技术学校都反映招生难。各学校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奖学金、助学金资助,贫困学生免除学费以及毕业后安排工作,但仍无济于事。

    “为了学校的牌子不倒,为了按时发老师工资,必须转型。”智锋说,无奈之下,学校和市人社局结合,兼顾农民工技能短期培训并开始办驾校。

    洛阳东方中专、洛阳电子科技中等专业学校、洛阳黄河电子中等专业学校等也陆续开始办中小学教育。

    探因

    三大短板,让昔日香饽饽门庭冷落

    20世纪80年代,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迎来黄金期,不少初中毕业生报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高校扩招,职业教育生源受到冲击。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两次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重燃我市职业教育的兴办热潮。截至2010年,经过整合,我市共有公办中等职业学校98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8所,其中万人以上规模的2所,全市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4.4万人。

    曾经的香饽饽缘何门庭冷落?

    ■ 短板一 “千校一面”

    为响应号召,我市职业技术教育自2006年开始遍地开花,至2009年达到巅峰,大大小小共有110多所。在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上“千校一面”,专业缺乏特色,核心竞争力不足,从而造成我市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数量多、规模小,有特色、无品牌的尴尬局面。

    据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教师回忆,当时民办职业技术学校准入门槛非常低,由三五人出资,租赁几间教室、招聘几个教师就可以开班了。

    对此,市教育局职成高科一工作人员表示,原来职业技术教育仅仅注重招生人数,不注重内涵发展,最后导致生源流失严重。

    ■ 短板二 办学水平不高

    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水平不高,专业没有特色,新生入校半年就让走出校门,去企业参加实训;规定课程没有完成,家长对此很不满意,让孩子中途退学。

    记者采访获悉,某所学校曾经在青海、新疆、宁夏、甘肃和山西等地招生火爆,一度每年新生有五六千人,但学生到校之后,学校对学生疏于管理,学生流失严重。

    ■ 短板三 外地学校冲击

    近几年,我市周边地市的职业教育受政府支持力度较大,如郑州对学生实行全部免费政策,使洛阳本地的生源流失较多,这也是招生难的原因之一。

    此外,部分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更新慢、家长对职业技术学校存在“人才”偏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之间缺乏交流等诸多因素也是导致我市职业技术学校招生难的原因。

    出路

    加速转型,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

    ■ 办出特色,实现“订单式”培养

    受生源困难及大学招生权限逐步下移的冲击,民办职业学校到了优胜劣汰的转型期。业内人士认为,我市部分民办职业技术学校在新一轮资源整合中,将面临生死抉择。

    “作为传统工业城市和新型旅游城市,我市职业技术教育有很大的资源优势,发展空间广阔,但现实是办出特色的学校不多。”洛阳师范学院副院长宋文献直言不讳。

    宋文献分析,要想改变目前我市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要求变——从依靠广告宣传造势竞争,向依靠实力竞争转变;从倚重规模扩张,向打造质量特色品牌、注重内涵发展转变;从摸着石头过河,向注重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办学转变;从“家族式”或“合伙人”模式,向建立现代教育制度转变。

    宋文献认为,一是办学理念的转变,学校要改变过去以普通教育理念办职业教育的做法,紧紧把培养目标放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根据我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产业需求,优化设置专业,淘汰陈旧专业。二是办学模式的转变,学校要坚持开放办学。专业课程一定要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师资从企业招,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真正办出特色,实现人才“订单式”培养,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最后,宋文献提醒,政府要引导学校之间进行联合,加强交流,资源共享,专业之间可以进行资源整合。政府部门要制订出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五年计划甚至远期规划,引领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向前良性发展。

    ■ 整合教育资源,引导学校向品牌化方向发展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除了等待政策的变化,最应该做的就是主动求变,拓宽中职生升学渠道,让那些有升学愿望的毕业生都能够“升学有门”,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对学历升级的需求。

    其实,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转型,我市也有成功的例子。

    我市唯一的民办高职院校——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这几年就办得风生水起,今年中专招生1600多人,大专招生240人。校长范治国把其成功经验归结为专业建设适销对路、校企实现无缝对接、多元化发展降低竞争风险。

    去年,该校紧紧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出客户信息服务专业,为中国移动洛阳呼叫中心培养韩语小语种呼叫服务人才;重组之后,该校集基础教育、中专、高职和驾校于一体,增强抗风险能力。

    市教育局职成高科相关负责人透露,从2011年起,我市对职业教育进行引导性资金扶持,重点支持学校整体转型、优化专业、做强品牌,鼓励学校按社会需求开发、引入、转型新课程。比如对新开办的专业初次招生达到50人的学校,一次性奖励5万元;转型开办招生达到50人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此,有的校长抱怨,开新专业要调整师资结构并投入大量设备,第一年招50人很难,所以奖励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

    该负责人说,下一步我市将加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调整专业布局,引导学校向品牌化方向发展,并优先扶植有特色的学校发展。同时,在前期提高注册准入门槛,限制新开民办职业学校数量。

    延伸阅读

    校企对接的“德阳样本”

    与我市情况相似,四川德阳拥有三大央企重装企业,职业院校有省管、市管、企管、民办,原本条块分割、各自求生。

    如何进行有效的校企对接?2004年,德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中国西部职业教育基地”战略,打破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不论公办、民办、企业办,不论高职、中职还是农村成教及各类培训机构,只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并纳入德阳职教体系,在财政、土地、招生、就业、税收、贷款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一个人口380万的地级市,拥有5所高职学院、22所中职学校,在校生14万人。

    校企共编教材、共建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共研项目、冠名办班、短期代培,已经成为常态。校企共建,也让企业饱尝甜头。每一个大中小项目的关键环节,都能见到当地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影子。与职业院校共建共享,企业要人来人,要技术来技术,企业做大做强有了坚强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共建共享也让学校大大受益。在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有企业参与共建或共管的实训室49个、校外实训基地576个,设备产值近亿元,钢结构实训室、陶艺实训室等还能应企业要求实施生产。学院院长李辉说,学生在校3年,超过一半的时间是“真刀真枪”操练,实训课占学生课程设计的60%,学生毕业就可以直接上岗,不需企业二次培训。在政府推动、上下联动、校企互动、市场驱动下,实现优化配置,将潜在优势变成现实优势,共建共享,使德阳职业教育形成一汪活水。

    (常书香)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