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1版:首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偏远小山村 燃起新希望
我市新农合大病保障将新增15种儿童常见大病
优化环境首席服务官进驻重点企业
今年首批新兵奔赴军营
《对话一把手》火爆上线
取长补短目标明 发展三产促崛起
洛平微话
千年驼铃犹响在耳 “牡丹使者”西域凯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9 月 6 日 星期    【打印】  
当年一穷二白,逼迫年轻人外出打工;如今生机勃勃,吸引外迁者回乡创业——
偏远小山村 燃起新希望

    编者按 “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为深化新闻宣传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使党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洛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本报今起开设《在路上 在基层 在现场》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宜阳县城向西北53公里的高村乡,有个与三门峡市渑池县搭界的偏远山村,叫鹅宿。

    2010年,鹅宿人均收入只有1860元。这两三年,村里架线通电、修路架桥、建校办学,土地流转,综合开发……鹅宿的面貌发生巨变。根据规划,到2017年,鹅宿将努力达到小康水平,比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将提前3年。

    迁出户口找出路

    打开烤烟炉阀门,夹杂着浓郁烟草味的热流扑面而来,又一批次的烟叶出炉了。杨新伟上前扫了一眼,笑着说:“不赖!不赖!”

    在拖拉机车斗上随便辟出块干净地方,杨新伟和记者唠起了鹅宿的变化。

    虽是土生土长的鹅宿人,但几年前杨新伟就把户口迁出鹅宿,原因只有一个:村里太穷。

    鹅宿是个自然村,58户282口人,有1600亩耕地;虽地广人稀,但岭高缺水,十年九旱,广种薄收。“地无三尺平,下雨路难行,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是当地有名的顺口溜。

    偏居山隅,鹅宿是全县最晚通上电、最迟修通路的村子。年轻人找媳妇,女方一句“没出路”,就让媒婆没话说。到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仍不足2000元。

    “上有老,下有小,地虽多,但没收成。”杨新伟和妻儿常年在外打工,后来连户口也迁了出去。

    村里有了新出路

    今年春节过后,妻儿再次赶赴外地,而杨新伟却选择在村里打工。原因要从一个叫吉卓云的人说起。

    同是鹅宿出生的吉卓云年近花甲,4岁时被过继给外地亲戚。历经数十年打拼,他成了有名的企业家。前几年返乡,村里路不通、灯不亮的景象让他震惊。

    架线通电、修路架桥、建校办学……不忍乡亲们纷纷远走他乡,吉卓云配合当地政府,用捐资的方式改变家乡的面貌。

    水泥路通了,但日子一如既往贫困。吉卓云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唯有“输血”变“造血”,才能让村子真正有发展出路。

    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吉卓云决定出钱给村里办企业、搞项目,带着大家致富。

    “办企业所得利润,先用于改善村民生活。”老吉当着村民的面这样承诺。冲着他带来的变化,村里年轻人跟着他上工地,对废弃的鹅宿水库进行加固清淤,在村后汪洋河新修拦河坝,一汪水提到山头,架设管道引到田间地头,村里“靠天收”的难题得到解决。

    2012年年初,村里3500头种猪培育基地、5万头生猪育肥基地、饲料加工基地,以及总容量8000立方米的沼气池相继开建。

    看到变化,今年开春,鹅宿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开会,决定把全村所有耕地、林地全部流转,成立兴鹅农业公司搞综合开发。没多久,800亩烟叶、500亩红薯被统一种下,干涸的沟沟岔岔栽上林果,成了“沙梨窝、核桃坡、樱桃沟、葡萄园”。

    回迁期待住楼房

    “天旱,但咱村不愁水,烟叶比其他村收成要多一倍。”烤烟季过后,杨新伟准备让妻儿也回鹅宿,两口子打工一天收入150元,加上土地租金,一年少说能挣5万元,不比在外边差。

    身为党员的吉卓云,也正在兑现自己的承诺,逐步完善村里的交通、水利等设施。

    “前几天,村里开会商量盖社区的事。”杨新伟说,根据规划,户口在鹅宿的居民每家出点钱,就能分到上百平方米、通气又供暖的单元房。

    不仅如此,社区还将配套建学校、医院、养老公寓等。从明年开始,凡60岁以上的老人,除了领取国家统一发放的补助金外,每月还将领到村里发放的300元至500元的“零花钱”。另外,村里孩子凡考上高中、大学,都有奖学金扶持。

    尽管家里的几间房早已破旧不堪,但杨新伟并不打算翻修。他寻思着,把户口迁回来,等着直接住楼房。

    “迁出是因为穷,回迁则是因为村里生活有奔头。”杨新伟说。 

    本报记者 白云飞 武怡晗 通讯员 田义伟 张珂 仝少飞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